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
学界业界共话新闻传播教育
学生记者 孙文林、朱天牧
11月19日下午,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暨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在williamhill官网举行。在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结束之后,首届总编院长高层论坛随即举行。来自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新华网、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北京日报社、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澎湃新闻网等媒体的总编、副总编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新闻学院院长、副院长们,围绕部校共建与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界与业界的互动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互动交流。
本届总编院长高层论坛的第一个讨论议题是“部校共建与实践教学”,旨在总结“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经验与问题,分享实践教学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探讨新闻单位如何进一步为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光明日报副总编刘伟在论坛中首先发言,他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他着重指出当下新闻教育中普遍存在过于关注技术、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此外,刘伟还向大家分享了他对于部校共建的背景下对于新闻教学改革的思考,介绍了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在实践课程和双导师制度等方面教学改革经验。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则以最近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中社交媒体的突出表现为切入口,指出社交网络时代新闻传播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发言中,陈昌凤教授介绍了《华盛顿邮报》定制式新闻的新模式以及创业型、融合型课程在之后新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关于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她指出部校共建最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的坚守。无论技术怎么变,新闻教育总有一个内核和价值观。新闻教育的内容设置要包括价值观的层面,技术和技能的层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教授首先对当下热议的新闻实践教学或者实验教学的概念进行辨析,并指出新闻传播学科的实验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大实践教学,应当与工科的实验教学有所差别。同时,强月新教授指出,如何“部校共建”加强了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为新闻学院提供了财政和人力支持,对实践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随后,论坛进入第二个讨论主题,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关问题,即如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反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邹贤启,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话题进行发言。他提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和培育问题的四个方法:首先对集团来讲应该走出校园,走出互联网,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性,他以大学生记者团的经历为例,说明这种方法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第二是要提高互动性,与整个社会进行互动而不仅仅是媒体;第三要加大教育的针对性,对师生们疑惑不解、似是而非的问题着重解释;第四是要加大总结和梳理,及时发现哪些方法有效而哪些没有。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教育改革等问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童兵教授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罗以澄教授在论坛的最后也做了补充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童兵教授希望学术界能够从更多角度研究马新观,从哲学层面关照马新观的内涵。谈到到马新观的教学,童兵教授强调要允许教师、同学实事求是地了解、认识、论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样才能使课程“活起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罗以澄教授则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绝对不能空对空地讲,一定要讲现实问题,一定是把现实问题讲清。
论坛的第三个主题,是关于新闻传播学科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高校如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刷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高岸明指出,学界业界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上有着良好的合作。他结合自身经历和中国日报社近年来的一些实践教学项目,提出了国际传播的四维人才理念,希望未来能够从高度、厚度、深度、宽度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
北京日报副总编辑初小玲从北京日报社近年来选用和培养人才的经验出发,从实操的角度提出了对于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一些要求,比如在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要理解北京日报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责任;还要在碎片化、浅阅读时代掌握传播价值观的技巧和能力;要成为一个全能型的采编人才等。
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指出,媒体需要复合型人才,除了会摄像、摄影、写文字,人才应对技术的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新媒体的特点是把人们喜欢的内容以特别好的创意送达到终端用户手里,所以培养人才第一点是创意。他还以新华视点的记者培养为例论述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在几个月的时间中能够收获脱胎换骨的成长。他认为新闻学院应该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媒体一线实习,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书记詹健教授不仅分享了本学院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还提出了四个关于融合人才培养的理念:第一是用户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二是流程的合成发布;第三是速度意识;第四是再造受众,新闻创作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对于用户生产内容的数据挖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教授认为,在新闻教学中应该把握新闻教学规律,在部校共建、引进业界人士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都要认识到这一问题。他强调学界和业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学界和业界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围绕着媒介融合这一命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内涵,指出在传播革命和媒介革命中,要借着这样一个挑战机遇并存的历史时刻来重塑大陆的新闻传播教育。她还结合复旦新闻学院专业硕士新媒体课程的经验阐述了新闻教育迎接媒介融合的一些具体方法。
论坛的最后一个主题是关于“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与合作”。主要探讨如何解决学界与业界“两张皮”的现象?学界与业界如何深度融合?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策略。
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郑立波指出,新闻传播产业的业态多种多样,一家媒体集团可能囊括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当前的新闻教育能够培养出色的记者、编辑,但是媒体最欠缺的新闻传播产业人才却培养不足。
澎湃新闻产品总监、新闻发言人孙翔认为,培养新闻人才,最核心的内容是新闻理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价值观体系。新闻教育如果盲目跟随技术革新忽视价值观体系传承是得不偿失的。在此前提下,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才除了基础的新闻技术,还要有广泛视野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孙翔认为,新闻人才最核心的能力,并不是掌握最新的技术,而是最基础的新闻叙事能力,以及判断新闻真伪的能力,这是新闻学院应当着重去培养和塑造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从三个角度阐述学界业界的关系。其一是关注前沿,学界要与最新的传媒技术保持距离、有所选择,瞄准最前沿的变革;其二是密切合作,不能纸上谈兵、雾里看花,而要将之最新的业界变革纳入课堂教学;其三是深度参与,业界面临变革的潮起潮落特别需要学界的支持,业界学界应在此方面做好沟通。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回应了周勇的观点。她认为学界与业界的互动的确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当前传统媒体军心涣散,如果此时让学生去实习后,反而对行业失去兴趣。此外,“术业有专攻”,许多业界老师进入课堂并不能吸引学生。她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新的媒介形式下,要坚持培养新闻传播学子以快速写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新闻传播教学应该更多地把道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技术无论多么前卫都会过时。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杰教授主张学界与业界的互动要变“学界跟着企业走”为“大家牵手并肩走”。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也需要探索跨界、跨校、跨区域的做法。比如浙大计划尝试互联网经济新模式与新闻传播教育的结合,重新思考新闻传播学的功用。除此之外,他还指出当下新闻传播学应用型学科的定位存在着应对型忙乱的问题,原因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过于注重经验总结而非理论创建。最后,他还建议学界要重视非新闻传播机构的新闻传播需求。
在论坛最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围绕上述讨论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发言。柳斌杰在发言中指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党中央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践中,学界和业界应该尊重规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柳斌杰提出,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要特别讲究它的学理性、科学性、真理性,要把它的本质讲出来;在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柳斌杰认为,目前确实存在学科定位和学院定位不清楚的问题,当下的传媒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媒介的变化,继而对学生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由此也给新闻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此外,柳斌杰指出,文化生产要重视人的能动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学界业界互动的联动关系,共同担负起培养新闻人才的责任。
本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暨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由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基金会主办,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与williamhill官网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协办。
据悉,由高校发起全国知名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直接对话,就业界与学界的热点话题进行互动交流,近年来还是第一次。首届总编、院长高层论坛是为了服务培养适应党和国家要求、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闻传播“卓越人才”的宗旨,探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大背景下媒体融合给业界、学界带来的新气象,共话如何重构业界与学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总结“融媒体”时代新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业界与学界的长期对话机制。
(williamhill新闻网12月3日电)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田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