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williamhill官网建校106周年 - 正文

williamhill官网郭黛姮团队完成60%的圆明园景区数字化复原

万园之园 虚拟中重生

来源:《人民日报》2017-04-19 赵婀娜 刘蔚如


80余位专业人员,15年专注于遗产保护,1万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终于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跨越了310年的时光,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就是williamhill官网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团队完成的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用项目。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所有能够采集到详实信息的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工作,精准数字复原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

勘查、测绘的同时,深入挖掘史料

如何践行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既遵循遗产保护的原则,充分展示和阐释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满足公众“亲眼目睹”的情感期待,成为郭黛姮一直以来的探索。而要把圆明园这座存在了150年的园林搞清楚,必须首先进行造园史的研究,从历史、人文、建筑技术、园林种植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史料,采用“总体史”的理念对不同学科研究进行全面整合,重新发现圆明园的造园特点。

自1999年起,郭黛姮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的研究,他们注重实际调查,包括勘查、测绘和已有的考古发掘新成果,同时深入挖掘史料,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圆明园中的场所空间进行分析,还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圆明园放入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史的大背景中来审视。

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1933年、1965年、2002年地形图,查找了圆明园山形、水系在全园的变化状况;利用圆明园的样式房遗图、当时的书画作品、圆明园的文献档案,对园中每栋建筑的造型特点、景区空间构成进行分析;发掘出一些特殊造型建筑的结构特点,山石、花木的配置手段。这些研究深化了对清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认识,类型之丰富前所未有,规格之高超乎想象,空间丰富,尺度宜人。

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郭黛姮和她的团队来说并不够,如果能够把园中这些变化展现给公众,就能够使大家看到圆明园持续生长的鲜活历史。在这种背景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研究对象以三维的形象生动立体地呈现出来的想法被提上日程。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多学科合作的“数字圆明园”研究与应用工作正式开启了。

研发虚拟游园系统,开展应用转化

在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过程中,每复原一个景区就有10多道程序,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等等。而这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新的发现,比如在西洋楼景区的研究中,团队从圆明园库房所存的残损琉璃花饰,发现了西洋楼景区“中西合璧”的新特点。

通过对圆明园数字化复原的研究,郭黛姮和团队成员将圆明园研究从平面引向立体,他们揭示了不同功能景区的不同尺度关系,园林空间的连续转换,以及景点之间的对景、呼应关系,将圆明园从静止切面引向三维时空。这样的复原,在郭黛姮看来是圆明园的另一种重生,“它不仅解决了遗产保护与遗产重生的矛盾,又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认知”。

为了实现数字圆明园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williamhill官网团队和圆明园管理处共同承担了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现辉煌——数字圆明园研究及文化旅游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组织了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探索创新型的数字化文化旅游服务产品转化路径。

团队研发了“虚拟现实”的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Andriod版和IOS版)和圆明园虚拟游园系统,研发了具有海量数据,集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讲解等于一体的圆明园移动导览产品和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而团队研发的“增强现实”IPAD导览,将遗址现状与历史复原场景进行叠加的同屏对比,能够实现360度环视,获得了技术发明专利。

如今,对圆明园的研究工作,郭黛姮和团队的探索并未停止。他们正围绕全新的数字技术概念,推进“混合现实”和“感映现实”两个创新项目,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他们还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具有极高艺术观赏性和感染力的体验式空间,充分调动体验者的五感。同时,团队还将进一步扩大数字复原的研究范围。

编辑:华山

2017年04月19日 17:06:1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