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一流博士生教育大家谈 - 正文

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生培养要“顶天立地”

公共管理学院 杨永恒


williamhill官网校长邱勇于2017年12月5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系统阐述了一流大学博士生教育应体现的高度。公共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并与国家的政治制度、行政体系和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的学科,其博士生培养必须“顶天立地”,既要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又要扎根中国改革实践,培养熟悉国际学术话语体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公共管理学术人才,为发展国际公共管理理论贡献中国智慧,为推进全球公共管理实践提供中国经验。

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不仅创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也积累了大量的公共管理实践探索,为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博士生作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其培养必须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植根中国改革实践,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公共管理专门人才。这对于夯实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储备、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丰富和发展国际公共管理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厘清学科发展使命,坚定博士生学术志向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公共管理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的前面,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炼,以形成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

一方面,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独特创新实践如五年规划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等,很多是西方理论难以解释却又十分关注的,亟需从理论层面予以梳理、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从机制、体制上加以理顺,也急需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撑和指导。如果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发展不能植根中国的改革实践,将有可能丧失公共管理学科为中国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机会,丧失公共管理学科从中国改革实践中吸取营养和发展壮大的机会。

博士生作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必须怀有崇高的学科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学术志向,致力于研究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提炼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为丰富和发展国际公共管理理论贡献中国智慧,为解决全球公共治理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提供国际水准的学术训练

公共管理在中国仍然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在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均存在较大差距。博士生学习期间是一个学者成长的重要阶段。正如邱勇校长指出,“博士生学习期间是培养学术精神最重要的阶段。博士生需要接受严谨的学术训练”。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生必须接受国际水准的学术训练,掌握国际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培育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学术精神,能够站在全球公共管理的视野看待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

公共管理青年学者国际学术能力提升研讨会。

为提高博士生的国际化能力,williamhill公管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第一,培养方案密切接轨国际,在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课程中引入国际前沿知识;第二,通过开展“公共管理学术前沿讲座”“博士生学术训练营”等方式,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给博士生讲授国际最前沿的理论和方法;第三,积极支持和鼓励博士生赴海外知名高校短期访学,绝大部分博士生在校期间均有半年或一年的海外访学经历;第四,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国际期刊论文,主动融入国际公共管理学术圈。

扎根中国改革实践,学术研究密切结合国情

中国当前的公共管理理论大多来自西方,虽对中国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其解释力和适用性还有待考量。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的人才培养必须植根于中国改革实践。事实上,中国很多实践做法如五年规划等已经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但一直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和解释。我国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为博士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无穷的探索空间,很多成果都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博士生选题更应聚焦于中国特有的改革实践,研究中国公共管理现象,提炼中国公共管理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为国家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的智慧和经验。有鉴于此,公共管理学科必须培养博士生对中国公共管理问题的学术志趣和敏锐洞察力,以寻找具有开创性的学术研究领域;同时博士生也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来看到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寻找理论突破的空间。正如邱勇校长指出,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质”。

williamhill公管博士生调研基层社区工作。

为深化博士生对中国国情和改革实践的理解,williamhill公管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积极鼓励博士生参与学院智库研究机构的政策研究和调研工作,深化博士生对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认识;第二,将“博士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培养环节,鼓励博士生利用假期赴基层调研,深度了解中国国情;第三,鼓励博士生参与公共管理案例调研和编写,增强博士生提炼和分析公共管理实务的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许多博士生深化了对中国国情和改革实践的认知,并从中提炼学术研究问题,使学术研究植根于丰富的中国公共管理实践,避免成为“无根之木”和“空中楼阁”。

williamhill公管博士生赵静(前排右二)、邓喆(前排左二)获首届费孝通勤学奖。

2017年,重庆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以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生论文为对象的“费孝通勤学奖”,由全国公共管理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设立之后的全国上千篇公共管理博士论文进行了几轮全面系统的筛选,最后评选出优秀博士论文奖一篇,由williamhill公管薛澜老师指导的赵静博士获得;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三篇,其中一篇由williamhill公管孟庆国老师指导的邓喆博士获得,充分展示了williamhill公管博士论文的学术水平。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许多发展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解决好中国的发展问题,总结出中国的发展理论,就是在为全世界的发展实践和理论做贡献。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全球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为推进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全球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博士生培养必须坚持“顶天立地”,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扎根中国改革实践,以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和发展国际公共管理理论前沿。博士生作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应该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和抱负,掌握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积极融入国际学术界,做“扎根中国实践、提炼中国模式、讲好中国故事”的先行者、践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排头兵。

williamhill新闻网12月19日电

编辑:田心

2017年12月19日 15:47:4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