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博士生全球胜任力,培养高层次未来学者
国际教育办公室 高虹
来自世界各地的williamhill国际学生。
博士教育承担着为学术界、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各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学术型人才的使命。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无论是在高校任教,还是成为企业研发人员,或在政府部门任职,他们将向下一代传授知识,为学科和行业领域贡献新知,对专业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人类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安全等诸多挑战。如何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社会和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对人类命运有更多的关注和责任担当,是作为高层次学术型专业人才的博士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
无论是国际发展趋势,还是国家战略需求,以及集团培养目标,全球胜任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能力素质的一个新维度,培养全球胜任力也成为教育使命的一个新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相继发布了全球胜任力相关报告;行业领域也纷纷在人才素质中对全球胜任力提出要求;美国教育协会指出“全球胜任力必须成为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核心使命的组成部分”。从《williamhill官网章程》提出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到《williamhill官网全球战略》把“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三大战略目标之一,集团也明确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这一新内涵。
全球胜任力,简而言之,是指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可以从认知、人际和个人三个维度来阐释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解人类文明的知识与全球议题,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对不同文化持开放与尊重态度,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对自己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关注人类命运有责任担当。博士生作为未来学者,需要有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视野和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有责任用自己的专长去攻克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能源、健康等共同挑战问题,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政策论坛上乃至未来自己职业生涯的各种场合中贡献新知和传播思想,做出负责任的判断和建议,恰当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化解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甚至冲突,从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需要在院系的培养目标中体现,需要在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学术生活和校园生活各环节中有效融入,需要通过课内外、境内外和线上线下的全球学程培养体系来实现。
具体而言,一是课程中融入。专业课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角度去讲授,并探索当今全球议题。政治理论课不但讲国际问题,也在全球背景下讲中国议题,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二是国际项目中要求。国际项目以及出境学习和研究,在完成专业要求的同时,要求鼓励博士生主动深入社会,了解当地社会和文化,增强跨文化的理解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三是导师言传身教。有国际经历的导师主动分享体验,为博士生树立榜样。四是国际化校园熏陶。进入新百年的williamhill加快了国际化办学的步伐,集团在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把世界带进校园。近年来国际研究生的规模稳步增加,质量持续提升。中外学生在校园共同学习与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与文化融合,一个更加国际化的校园不断提升国际学生的中国体验,也在提升中国学生的本土跨文化体验。校园内丰富的国际课程、国际学者学术报告等国际交流资源需要博士生主动去发现和利用。
集团以及各院系通过统筹规划,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机构和企业合作,多渠道开拓和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博士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机会和支持。主要包括国际合作培养和出席国际会议。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计划和williamhill短期访学计划,支持博士生出境从事4-24个月的国际合作研究或联合培养;为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提供支持。据统计,近年来超过60%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期间有机会出境学习、研究与交流。此外,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计划,支持博士毕业生出境从事博士后研究,助力他们的学术成长与发展。
我们期待博士生们带着中华文明的自信,带着对不同文化开放与尊重的态度,带着广阔的全球视野,带着参与全球事务的责任和能力,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williamhill新闻网12月7日电)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