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胜:通过慕课传播前沿知识
通讯员 张佳伟
【教师简介】邓国胜,男,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williamhill官网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曾担任过世界银行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发展市场项目监测与评估专家、“CCTV慈善之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开设课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非营利组织管理前沿》《社会组织管理与评估》等。
【课程简介】当今社会,环保、养老、教育、医疗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需要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人来解决。这门课程将通过系统的介绍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知识,增进学生对社会创新等公共管理前沿领域的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企业家精神。
《公共管理前沿——社会企业家精神》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沿性课程,现已开放三期。本课程通过系统介绍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基础理论、社会创新的发展阶段、工具方法、生态环境与实践知识,增进同学们对社会创新前沿领域的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前沿课程的慕课化
“很多从传统线下授课转为慕课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成熟、变化不大,但是这门课与众不同,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前沿话题,在国际上也属于比较新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知识点还不成熟,变化较大,这是课程的亮点,也是挑战。”邓老师提到课程特色时说。
为响应集团与学院的号召,让前沿知识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扩大课程的社会影响,这门课在2017年4月首次上线学堂在线,至今已开设三期。
这门课所讲授的是社会企业家精神,主要希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了解,不仅可以进行商业创业,还可以进行公益创业,不是以挣钱为目的,而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
“社会创业更具有挑战性,更需要有情怀与道德伦理,更需要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通过线上慕课学习,不仅能让高校的学生学习,也能给一些准备投身于公益事业的创业者们或者已经在公益领域的从业者们提供价值、知识与技能。”邓老师说。他认为,这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问题与矛盾凸显阶段迫切需要加强的方面,也是新时代的需要,是开设这门课的价值所在。
公管学院历来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为特色,引导学生情景模拟、与实践者对话。这门课也是如此,不是只讲授理论,而是引用了国内外大量案例,线上课程中邓老师也会和社会企业家进行对话和互动,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案例分享的方式,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让课堂“活”起来。
上邓老师这门课的学生也深有体会:
“邓老师所讲授的有关社会创新、社会企业以及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内容,是社会治理与社会组织领域中较为前沿的研究。”
“邓老师在慕课中邀请了许多社会创新界的知名嘉宾为我们授课。这些嘉宾的讲解,不仅从理论的角度,更多是结合他们的实践经验,介绍这一门课程的内容。因此,上邓老师的课程,不仅仅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学习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也可以从实践的角度学习。”
相互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邓国胜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相互学习。
“教书不完全是老师上课,学生学习,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向老师学,同学们相互学习,老师也能向同学们学习。因为很多学生都有工作经验,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这本来就是创新课堂、创新知识,大家一起去探索,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也有助于动手能力的增强。”邓老师说,同时他还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做作业的形式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通过学习,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更深入理解社会企业、社会创新,同时找到自己在社会创新中的角色:推动社会创新制度环境的改善、成为社会创新者或支持者、传播者,甚至成为社会企业的创办者、投资者等。
同时,邓老师也坦言自己上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有时学生的作业的突出特色与创新点可以让自己很兴奋:“学生所设计的项目方案非常有创意,能够用创新的方式方法解决身边看到、发现的问题,满足未被发现的需求。”
“以前有的学生觉得,我是纳税人,我交了税,这些社会问题就应该政府去解决,别人去解决,自己没有参与的意愿。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同学们意识到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很多学生上完课,就能够思考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拥有怎么样的社会企业家精神。”邓国胜补充。
线上线下结合 视频高效学习
慕课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最大的一个优势便是不必专门空出时间到专门的地点上课,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视频后还有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重点的把握。
“这种线上慕课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因为课后会有习题,听一遍不够,必须要反复观看。慕课学习比传统课堂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花费的时间也要多得多,但是这样知识掌握就会更牢固。”邓老师多次强调,“当学生发现一个案例很有趣,要在工作中应用,他可以针对这个案例反复观看钻研,想看就看。慕课既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又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
慕课不能像传统课堂一样和同学们及时互动,为了能够及时、迅速地解决线下教学存在的问题,这门课建立了课程微信群。由邓老师主持、选定固定时间与学生进行微信互动,设置问答和讨论环节、组织线下沙龙活动,及时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在这些既定的线下课程和慕课之外,邓老师也会组织实地探访,根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访问。“我们在老师的课程中,来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学习公益慈善项目与社会创新的融合,而这一次实地探访,也实现了慕课无法实现的学以致用。”邓老师的研究生夏目英男上完这门课说。
夏目英男也提到邓老师慕课的一大特点:让学生既有投入,又有产出。“在课程的最后,作为整个课程的成果,老师会要求学生们发表自己基于课程学习的社会创新项目。我们组通过课程的学习与个别文献检索,发表了‘绿土’复活计划,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项目,获得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在结课后,我们也凭借此项目参与了校内的社会创业大赛,同样获得了大赛评委的好评。”
但是邓老师也坦言,慕课只是教学的方式之一,整个教学体系需要慕课与传统课程相互补充。他说:“在慕课制作过程中有很多挑战,如何进行更替是现实的问题。这个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快,总有新的东西冒出来。因为是慕课,所以如何准备一些更好的素材、让不在现场的同学也有现场感,这比在教室给学生上课的挑战更大,选择案例的难度也更大。”
(williamhill新闻网10月26日电)
供稿:在线办 编辑:张睿 宁宁 华山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