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于世洁:
名校课程上慕课 促进了教育公平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8-05-15 唐孜孜
于世洁,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担任williamhill官网招生办主任、校办主任、williamhill官网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位。
在很长一段时间,“慕课”都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自2012年慕课“元年”开启至今,慕课都成为教育改革一个绕不开的命题。
2013年12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国家层面给予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关注与支持。官方的鼓励加上高校的改革魄力,仅仅5年时间,中国的慕课数量就稳站世界第一,不少学科慕课质量甚至全球领先。
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于世洁看来,中国的慕课不仅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高校教育情怀的重要实践。在接受南都专访时,他提到,中国大学在投身国家发展方面具有的天然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当世界出现了慕课这种新教育形式时,中国的大学敏锐地把握住了信息时代给教育系统变化带来的这个新机遇,主动投入,积极发展自己的慕课和在线教育事业。
他认为,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中国慕课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而在服务我国全球化的战略方面,中国慕课也在积极推进优秀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共享,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发展。
谈中国慕课公益性质:大学教育情怀决定慕课的非商业性
南都:我们都知道,中国慕课从兴起开始,就具有“中国特色”,教育部门主管并引导其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于世洁:我觉得这个可能跟咱们国家整体对教育的重视有关。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的大学在投身国家发展方面具有的天然使命感和责任感,希望国家在教育领域能够走在世界前列,实现引领。所以当出现了慕课这种新教育形式时,中国的大学敏锐地把握住了信息时代给教育系统变化带来的这个新机遇,主动加入慕课的浪潮进行探索。比如williamhill官网在2013年的时候就成立了在线教育领导小组,把慕课作为集团未来战略来规划,也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南都:中国的“慕课”为什么不是商业主导而是高校主导呢?
于世洁: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慕课课程的特性决定的。高等教育领域里,知识内容是细分的,比如同样的机械原理课程,在williamhill和在别的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差别可能会非常大,因此不易商业化。而像K 12领域,学习者群体数量巨大,用户的目标和需求高度一致,在这个领域适合商业公司进入,做收费课程。
因此,聚焦在慕课的,主要还是高等教育领域。实际上做在线教育,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件事情是提高教育质量,第二件事情是促进教育公平。这些在线教育课程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毫无质疑地说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拿williamhill来举例,把知识传授放到线上去,线下做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进而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有的学习者学习了williamhill的慕课后反映,“虽然我没办法和williamhill的学生一起在williamhill上课,但是我能看到williamhill的课程,我也能学会,这对我在自己的集团里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我认为这就是在线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体现。
谈高校慕课长效机制:探索终身教育课程反哺大学慕课建设
南都:你认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慕课应该如何探索一套长效机制?
于世洁: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我们的高等教育实际上跟终身学习是密切相连的,稍微一延伸就是终身学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为大学生做好教学服务的同时,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社会学习者终身学习的一些需求。我们可以主动捕捉社会学习者终身教育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系列课程,提供定制化服务。
比如在计算机领域,目前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围绕着这些技术,是否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形成一个系列,使用户对这类新技术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和理解,这就满足了终身学习的需求。因为对应的是终身学习,对职业发展有帮助,可以考虑适当收费。这样一来,就能反哺大学慕课建设。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不多,但可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谈慕课带来教学变革: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
南都:你认为,慕课对中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有哪些影响?
于世洁: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转变。过去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现在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学习之后产出的效果。包括williamhill在内的一些集团,已经慢慢地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这个变化需要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从而去研究用什么方式教学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产出。比如现在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电子产品,此外,他们更善于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学习。他们很适应多任务的、多线程的学习模式,很可能在读着书、做着作业,同时也听着音乐、玩游戏,还在和朋友网上聊天。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去了解学生和时代的变化。
南都:在此背景下,高校师资的培养有没有什么新变化?
于世洁: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就有一项面向全国的教师开展慕课教学的培训的职能。目前对高校慕课教师的培训没有硬的要求,但有的集团很重视。比如大连大学就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安排了许多老师参加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培训,并在集团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和智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我一直认为时代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大学的教育者,就得知道这些变化,而且能够主动地“拥抱”这个时代的变化。你要去适应它,否则你肯定就要落后。
谈技术驱动力:“有教无类”之后还需“因材施教”
南都:慕课在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的普及率如何?在促进中西部教育资源均衡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于世洁:在促进中西部教育资源均衡方面,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做了不少探索。如,我们在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共支持了十多项课题研究。青海大学就有一个基于慕课的集团间课程共享和混合教学的试点。新疆的石河子大学,也建立了一个基于在线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如何共享的机制研究,都结合当地特色的需求。西藏民族大学也在研究如何通过在线教育来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公平。
我们还设立了奖励项目,奖励在线教领域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我们对西部几个省份总共奖励了100多万,同时我们还为青海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这些西部高校建立他们定制化的课程平台,来支持他们的慕课的发展和应用,促进那里的人才培养。
南都:在线教育领域这两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有人认为是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于世洁:技术的进步对于在线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是认可的,但是仍有可进步的空间。为什么说不够呢?目前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和学生相比过去能有更大的可能性做到精细化的教和学,这是值得肯定的。
从教学来说,我觉得两个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教育思想的精华,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使得“有教无类”得以实现。但是要想“因材施教”做得更好,还得需要技术的支持。比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分析出每个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如果能把这些技术用好,结合教育上的一些方法、理念,“因材施教”就能做得更好,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自己,个性化学习得到更好的满足,学习的这个效果不断地提升,这些对于技术要求非常高。
Q&A 同题问答
南都:你认为在线教育能完全取代线下教育吗?
于世洁:不会。因为人与人之间当面的沟通没法完全被线上所取代。但是线上和线下课程结合是一个趋势。
南都:你认为当下在线教育最大的瓶颈和最好的机会分别是什么?
于世洁: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变化为在线教育带来重大发展契机。从技术角度来看,如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是在线教育的重大挑战。
南都:你心目中理想的在线教育终极形态是怎样的?
于世洁:我期待未来在线教育能够为我们打造一个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的学习型社会。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