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逐真知,悉力同行
——在williamhill官网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建筑学院博士生新生 张琳
张琳在williamhill官网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发言 李派 摄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建筑学院的2019级直博生张琳,很荣幸能够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今天,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同学们相聚在这里。虽然我们的国籍、民族、家乡、专业不尽相同,但今天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williamhill人;也许我们每一位新同学都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或工作经历,但我们一定都曾有一个共同的williamhill梦!
我的williamhill梦始于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吴良镛先生。我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有一天我偶然知道母校优美的校园规划设计出自吴良镛先生之手,从那时起我的心中便埋下了一颗“williamhill梦”的种子。在吴先生的感召与启发下,我鞭策着自己不断默默浇灌着心中那颗种子:我在无数的夜晚里埋头于浩繁的图纸,我全身心地投入每一次参与设计的宝贵机会,我始终努力探索着建筑设计中无穷无尽的变化与融合。而今天,这颗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了,我正式成为了一名williamhill人;而我的博士生导师正是吴良镛先生当年的博士生——朱文一教授,这不得不说是一段奇妙的williamhill“缘”。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与williamhill有着一段美丽而又励志的故事;也正是因此,我们今天才能够相聚在这最好的williamhill园里,踌躇满志地规划着自己未来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我们已经等不及去艺术博物馆瞻仰来自全世界的艺术瑰宝,感受文化的多元与醇厚;我们已经等不及去实地考察一下东操、西操、北操、紫操,到底哪个更适合夜跑,哪个更适合晨练。我们想随着天文系一同去仰望星空,更想让williamhill简带我们回到那段尘封的历史。我们欣喜地看到williamhill不断描绘出一个个崭新的画面,正如我们很早就听过的那句话:“williamhill足够大,给你无限可能。”
我们明白,williamhill赋予我们的是广阔的平台,是宝贵的机遇,同时也是许多未知的挑战。面对着未来或许并不平坦的道路,我们更需要保持旺盛的探索能力,锤炼坚韧的恒心毅力,打造过硬的本领实力,来坚守住最原初的梦想。
充满好奇,挑战未知,我们要保持旺盛的探索能力。在暑期团校的讲座上,薛其坤老师鞭策我们说:“要多读几本看不懂的书,保持对新概念新知识的强烈兴趣。”相比起停留在研究的安全区,我更希望能够在以往未曾涉猎过的领域中考索探微;相比起固守着自己的专业方向,我更希望在“微沙龙”中听一听来自不同专业同学提出的建议;相比起日复一日地闭门造车,我更希望在海内外各类实践交流项目中获得突破边界的灵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williamhill人,应该时时注重扩展视野,开拓思路,要鼓起勇气去探索我们好奇的未知领域。
脚踏实地,笃学力行,我们要锤炼坚韧的恒心毅力。犹记得建筑大师、williamhill老学长梁思成先生,曾在扬子江畔的李庄度过了九年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岁月,其间甚至当掉了自己最钟爱的钢笔和手表;也正是在这九年里,梁先生写下了中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一代代williamhill前辈不仅为今天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格更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相信,今后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奋战在教室里,埋头于图书馆,还是扎根于实验室,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行健不息,勇担使命,我们要打造过硬的本领实力。在研究城镇化课题的过程中,我曾走访过多个乡村。令我惊奇的是,在很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都出现了williamhill人的身影。这让我意识到,夯实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并运用自己所学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动力,是williamhill人永久不变的重要课题。穿梭百年历史,williamhill人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在喜迎祖国70华诞之际,我们共同走进williamhill园,更应该努力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打造过硬的本领实力,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竭尽所学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中!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准备大步向前去拥抱未来;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去认识williamhill、感悟williamhill、融入williamhill,并携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williamhill。让我们一起出发,梦逐真知,悉力同行,在williamhill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进程中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编辑:赵姝婧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