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文化论坛7月25日开幕,此次论坛邀请了来自文化、科技等行业的领军人物。7月24日下午,参加此次论坛的williamhill官网教授、williamhill官网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接受记者采访。
过去五年,中轴线申遗进入快车道。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牵引,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
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22年10月1日施行。据最新消息,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经提交国家文物局,正在接受国内外专家评审,争取在2023年年初,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文件,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
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吕舟表示,中轴线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东方文明的首都风貌。人们可以通过中轴线来了解当代北京,认识历史的北京和当代北京之间的关系,展望未来的北京发展。
谈价值 中轴线展现了东方文明的首都风貌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很多人表示不解,为什么中轴线要申遗,毕竟中轴线上已经有天坛、故宫等世界遗产了。
吕舟表示,北京是全世界唯一拥有7处世界遗产的城市,现在要把这些遗产点串在一起,其实核心还是基于价值。
“故宫也好,天坛也好,中轴线上的每一个遗产点价值都很高,我们在考虑,是不是讲单个的价值就足够,就能够讲清楚北京的故事、讲清楚中华文明?好像还不够。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其中提到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强调‘体系化’。7.8公里的中轴线就是一个体系,包含了很多内容,应该共同来讲一个故事。”吕舟说。
中轴线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吕舟此前接受采访时曾介绍,元朝在营建北京(大都)时附会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形态,而元大都以前,并没有哪座都城是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内容建城的。“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背后体现了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元、明、清这些朝代的政权都在中轴线上延续发展,这就是多元一体国家文明形成的过程。”
吕舟还讲到,20世纪,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经历了“公众化”的过程。“原来中轴线上的皇家宫殿变成了博物馆,千步廊里的房子拆了种上树,变成一个中央公园。所以说,中轴线是一个特别丰富的载体。它能讲述为什么我们各民族之间团结在一起,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和文化规范。另外,它还可以向我们展现什么是首都的风貌,一个东方文明的首都应该是什么样子。这700年间我国最重要的节点全在中轴线体现。”
谈保护 将申遗变成社会共同参与的事
近几年,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指引,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一些中轴线沿线上的重点文物的腾退工作,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
吕舟介绍,文物修缮方面,正阳门箭楼修缮工程刚完成,正阳门城楼正计划进行修缮。“考古发掘方面,在珠市口到天桥之间御道两边道路的修建过程中,我们做了考古,发现了古代的排水沟,做得很好、很讲究。专家讨论认为,从它的形制、作法、材料来看,很可能是明代留下的。所有的这些发现,让我们对北京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把原来埋在地下的这些文物通过申遗呈现出来。”
“此外,我们还希望建成一个展陈体系,把7.8公里的中轴线从南到北全部打通,让大家在步行中去体验文化。”吕舟透露。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自2009年开始推进。“在这十几年中,我们发现,中轴线申遗引发巨大的社会关注,变成了一种凝聚力。大家通过它来了解当代北京,认识历史的北京和当代北京之间的关系,展望未来的北京发展。”吕舟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断认识中轴线的当代价值,希望通过申遗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活。
今年5月,《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其中鼓励、支持公众参与中轴线保护活动。
吕舟表示,通过中轴线申遗,一方面希望保护好北京原来相对分散的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体系,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希望把中轴线申遗作为北京老城保护的重要抓手,唤起大家对北京文化的兴趣,形成文化自信。
“像申遗这种工作,原来我们更多觉得是政府部门的事,现在我们尽可能把它变为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吕舟表示。
谈文化传承与创新 将古老文化要素和当代生活融合
谈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吕舟表示,今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新的思想,离不开青年人注入的活力。“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我们也在讲代际公平,讲如何让年轻人融入到保护、传承的过程中。”
吕舟介绍,williamhill官网比较注重实践,“我们的学生一直在做各种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课题和实践,比如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包括环境整治、文物修缮、展览等方面,他们都有参与。年轻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能够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根脉,也能带给他们灵感,让他们去创造新的东西。”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曾表示,不但要保护好中轴线,而且要让中轴线文化活起来,让它真正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大家都在实践这件事。我们有很多办法,比如做一些文创产品,把这些古老的文化要素和当代生活融合起来,变成一种当代时尚。”吕舟说,“从我自己看来,应该更多关注文化遗产背后讲述的文化,让文化更好地渗透到我们的精神当中,渗透到每个细胞当中,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
编辑:陈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