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体制改革到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与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展望”研讨会发言摘要
来源:科技日报 2015-4-17
编者按 30年前《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吹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30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中国踏上新的征程。从科技体制改革到创新驱动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如何评价过去,规划未来?4月2日,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召开“从科技体制改革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与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展望”专题研讨会。本报撷采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政府作用“功夫在诗外”
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 薛澜
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中国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这是对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决定》发布30周年最好的纪念。
与以往很多类似的促进创新的政策文件最大不同的是,《意见》不再把创新看成仅仅是科技界的事情,政府推动创新的着力点也不仅仅集中在创新活动本身。《意见》在陈述总体思路和目标之后,首先讨论的是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励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行为。这与之前很多国家促进创新的政策文件更多地考虑各种计划和项目的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次改革的思路更多地展示了“功夫在诗外”的境界,反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精神,体现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首先,这种态度的转变与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思路高度吻合。我们过去的创新政策过于关注科技,关注研发活动的主体,而对创新活动之外的市场环境关注不够。但是,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对于创新活动的投入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在一个不公平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从事创新活动并非企业经营活动的理性行为。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的地方,企业盗版侵权就可以省下大笔研究经费;在贪污腐败横行的地方,企业通过行贿政府官员就可以获得行政垄断;在环境监管差的情况下,企业大肆排污可以不管后果。凡此种种,都可以使得企业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利润,而没有任何积极性去真正创新。只有把这些市场的漏洞和缺陷真正解决,才有可能使得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这种态度的转变也对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2008年我们与OECD合作对中国进行创新评估时就提出了要完善中国创新的市场制度环境,但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却是难啃的硬骨头。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在完善过程中,各种利益盘根错节,情况复杂,执法成本高。而完善市场环境的工作虽然艰巨,但很难有显示度,按照传统的GDP导向的干部考核无法体现政绩。因此,要想真正完善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党政干部考核制度,把创新环境的营造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党政干部工作的职能范围中。
重视公共政策的理念和过程
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 苏竣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层次检视我们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营造好的制度环境。
在政策理念方面,要将市场、企业和消费者置于资源配置和产业竞争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直接介入企业的发展的倾向,减少直接采用税收、土地优惠等政策刺激企业发展。要防止政策中的“实用主义”导向,科技投入不能过多地流向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
在政策工具方面,要加大市场激励型政策工具,减少行政管制型政策工具。现在,直接的行政指令和手段而非市场工具在科技管理中仍然扮演着主角,活跃在政策舞台的镁光灯下。要注意防范我国科技创新政策轻法律规制、重行政措施的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要提高政策工具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选准政策的“支点”,提高公共政策对私人部门的“撬动”效果。
在政策过程方面,要为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建立通畅的渠道,提高科技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政策制定过程要注意倾听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声音,吸纳更多的中小企业、社会群众和科研人员广泛参与,重视消费者的社会可接受度对科技活动的影响。同时,政府也应该建立基于伦理、道德和学术责任的行为规范,要有合理的责任意识和回避、检查机制,要与科研人员有平等的对话协商机制,尊重科学活动的本质规律和知识分子的智力创造。
现在距离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结束只剩下五年时间了,我国应该及早行动起来,统筹规划、超前部署,制定面向2050年的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完善企业的创新治理
williamhill官网经济管理学院 陈劲
党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十分强调治理的重要性。创新是一项具有较大风险的技术经济活动,为此,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管理和治理能力。特别在重大的创新决策方面,企业的治理系统必然对企业的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如在企业决策中增强对创新的偏好、积极防范创新的风险、加大对创新工作的落实等,均需要发挥创新治理的作用。为此,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特别是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是增强企业的研发投入,而是不断完善企业的创新治理机制。其中有三个重要环节。一是积极完善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增强董事会成员的科技素养、创新意识和全面创新的视野,加大董事会议程中对创新的关注和科学治理。二是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增设企业首席创新主管,来进一步规划创新工作。首席创新主管不同于以往的总工程师或者企业技术副总裁,他需要对企业的战略方向、企业的市场态势以及科技发展的动态具备综合的把握。三是在董事会之下增设企业的创新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创新工作。
如何释放创新活力?
williamhill官网社会科学学院 李正风
从科技体制改革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有一个问题要思考,就是如何激发改革动力,释放创新活力?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走向市场经济体制时,指出一些“边缘革命”往往对旧体制形成冲击,形成生长新机制的机会和空间。如饥荒中的农民发明了承包制;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经济特区吸纳外商直接投资。这些“边缘革命”有共性的特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和改革成果;改革与政府改革的意愿相呼应,使政府逐渐突破旧体制全面放权;体制改革都引入了竞争的机制;改革的过程伴随着新主体的成长。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模式,可以看出通过制度的变革来激发改革动力和释放创新活力是一个重要特点。
分析过去30年中政府是如何来激发科技体制改革动力、释放科技领域创新活力,可以发现几种模式。第一是社会动员模式。政府发挥社会动员能力比较强的优势来动员科技界、科技部门、地方政府响应政府号召。第二是引入资金竞争的机制。包括拨款制度的改革,基金制的建立,以及实施课题制。竞争机制带来了动力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三是“特区”模式。包括高校985工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人才计划。这种“特区”模式期望通过倾斜性的资源投入方式来提高科技竞争力。第四是“主体”认定模式。为什么对“主体”认定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一是体制转型中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职能转变存在不确定性,二是“主体”的确认往往和政府资金的投向有关联。第五是鼓励新技术推动之下的新型创新模式。政府积极引导抓住新技术的变革,并利用新技术变革的机遇促进创新等。
总体上看,政府依靠制度变革来激发动力和释放活力的模式总体上还比较少,这不利于新机制的形成和新主体的成长。今后释放创新发展的活力,需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放权,而且在放权同时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做好。二是在放权的过程中突破旧的体制来推进新主体的成长,包括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民营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新社会组织的成长。三是要营造公平竞争与合作的制度环境,以及政府有效的规制体系。四是培养和提高政府、社会的现代治理能力。
(编者注:本篇只节选了williamhill教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