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新传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探寻理论前沿 彰显学术风采
来源:今传媒 2014-02-12 王文娟 张园
编者按:“有时候是时势选择了你,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给你创造了舞台,你需要演好大时代舞台上属于自己的角色”。聪颖好学的他,16岁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长期以来,坚持并不断地完善自我,向年轻人学习,在面对挑战中改变自己;也敢于发表独立意见,曾经因为各种媒介文化的评论引起争鸣批评。作为教师,能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担任评委,严谨、公正、一丝不苟;出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及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以经世致用的态度积极介入传媒业的发展;深入学术研究,探寻学术精髓,时刻走在理论研究的前沿。学术成果源于独立思考,学术造诣源于专业积淀。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眼光关注着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他就是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尹鸿教授。
尹鸿,男,williamhill官网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现任社会职务有: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和编剧委员会指导委员。先后担任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评委。中央电视台、中国出版集团等多家传媒机构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担任《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英国)、《传播与社会研究学刊》(香港)等学术刊物编委。著有《百年跨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等近20种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当代电影》等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近300篇文化和传媒评论,担任过数百部集影视节目的策划和顾问。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尹教授,您好!欢迎来我刊访谈栏目做客。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至今,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与传播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传媒人才,请您谈谈贵学院的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战略和理念。
尹教授:您好,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williamhill官网新闻传播学院以“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为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经常让学生下基层了解中国社会,让他们直面中国当前社会实际问题,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调查报告,学生的调查报告得到过温总理等领导的高度评价。“面向主流,培养高手”,就是面向主流岗位,培养主流价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重价值观互相碰撞、冲突,树立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院立足中国国情,向更高目标迈进,在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发挥williamhill官网的优势,立足中国立场,追求全球视野。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化教育特色鲜明,我们有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常驻新闻传播学院的外籍教师有4~6人,有一半的教师是从国外深造回来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开设了20门双语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思维方式的训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开设双语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外语语言能力,而且让学生透过语言学习,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放眼世界,了解国际规则。
在教学方面,我们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建立了学生全媒体实践平台——清新传媒,清新传媒下设报纸、电视栏目、纪录片、调查、新媒体等,学生记者还采访过胡锦涛等世界名人。《清新视界》是由学生独立制作完成的一档文化新闻类节目。清新视界视频新闻实践教学项目获得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奖,此外学院未来媒体实验室、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和项目,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清楚学什么,怎么学。
记者:您的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学术造诣颇深,能否谈谈您从事影视传媒研究的感受呢?请您谈谈影视作品是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引导受众的?
尹教授:现如今,影像对受众的影响还是最主要的,它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其覆盖面广、市场化水平高,受众影响也最大,影像它还蕴藏着潜在的影响力。影像也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是文化产业、版权经济的核心内容。
大众传媒以影视为主,影视在引导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时代变化脉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影视作品通过多个视角来展现和反映社会生活,受众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行为。主流的影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名片,甚至可以塑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主流影视作品以更加主动、多样的形式增强其整合和引领作用,传递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记者:您作为williamhill官网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请您谈谈当前我国的影视传播研究有什么特色和优势?
尹教授:影视传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电视是目前第一大传播形态,电影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艺术与娱乐形式,广播影视对现代政治具有重要影响,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柱性的文化产业,是最活跃的当代文化。影视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产业,在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影视传播研究目前包括传播产业研究、传播文化研究、传播规律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传播修辞研究、传播社会学研究以及传播历史研究等。
记者:您曾经在《全球多元电影格局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一文中提出“中国电影文化应从全球电影文化多元格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建构战略,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参与多元文化格局建设”,在当下各种颠覆主流历史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影视剧如何建构自己的文化战略?
尹教授: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影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影视文化建设,让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方面解放思想,尊重艺术原创力,开拓题材空间,增加影视艺术表达的自由度。
中国影视剧要建构自己的文化战略,首先要面向本土,挖掘本土文化优势,讲好本土故事。中国影视剧深思熟虑、精雕细作,产出来的精品力作,才能更有分量。此外,调整影视剧的管理体制,在政策上给予影视剧更多的发展空间,引导影视剧市场有序发展。影视剧在发展中要不断地创新,优化影视产业环境,反思性表现中国历史和当下现实生活, 重构中国影视文化,实施影视“走出去”战略。要“走出去”,中国影视自己要融入世界,参与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感受差异磨差的过程,才能逐渐地融入外界文化与建构自己的文化。通过跨文化影视合作,参与到全球影视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中,让世界看到中国富有内涵的影视剧。
中国影视剧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国际传播中也难免妥协,能将我想说什么与别人想听什么相结合,满足全球化时代人们的娱乐需要、价值渴望,创造全球可以共同理解的文化,建构人们的全球共同感,并坚持自己的底线,接受国际表达,影视文化才能“走出去”。
记者:您是“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评委,“金话筒奖”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您认为我国的播音主持人有哪些优点?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和完善?请您对刚走向播音主持岗位的年轻人提几点建议,好吗?
尹教授:当下,中国的主持人在播音技巧方面训练充分,也比较专业,中国许多高校都有播音主持系,专门培养主持人才,因此,可以说主持人播音技术纯熟,然而中国的主持人表达得挺好,但在表达什么上就显得不足了,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缺少独特的个性表达和独立思考,知识积累不足。
播音主持人在表达内容上还是要多下功夫,运用专业知识,做出专业判断。主持工作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主持人的知识和素养透过自身的传播展示给观众,他们是传播内容的把控者,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以及把关意识。此外,主持人要树立自己的个性,从思维方式上、价值理念上提高自己。培养主持人,首先是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让他们有空间、有舞台充分地展示自己。其次,主持人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优势,多读书,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多读书,多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起来,从而体现自身的传播主体性。
记者: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传统媒体纷纷打造“全媒体”结构,请谈谈您对“全媒体”构建的看法。
尹教授:新媒体是点对点的网状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线性传播,传播范围广,传播信息丰富,传播扩散迅速,是一个扩大和过滤信息的网,也是一种新的流通方式。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其实是对其介质的影响、对其形式的转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报还在纸没了;电视还在,电视台没了。” 全媒体是体制的创新,“全”是一个相对词汇,任何媒体都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全媒体是一种“全”的愿望,是单媒体的多窗口、多渠道的趋势。全媒体永远有更全、新媒体也永远有更新,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过程。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帮助我们延伸的是我们对人在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上的超越。全媒体的目标应是做媒体的整合、做媒体的平台,形成核心企业。中国内地的全媒体的改革是对管理体制、媒介体制的改革,我们要符合市场规律的打造全媒体。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我们培养全媒体人才,不是说培养什么都会用的人才,而是要集合优质资源内容,培养更专业的工作者,培养全媒体信息的专业采集人才和会整合创造的应用人才。
记者:在当今“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电视媒体格局正在发生着变化,请您谈一谈我国电视媒体如何进行产业优化整合和升级,才能不断扩大受众群体,从而实现自身的传播价值?
尹教授:“三网融合”是产业本身的融合,是融合了的传媒公司,比如说,电视与电视的网站还是分离的,电视媒体要实现自身的传播价值,就需要优质资源的整合,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借势新媒体谋求发展,与视频网站合作,拓宽发布渠道和覆盖率,提高传播效率,继续树立电视媒体的传播权威。
“三网融合”会使广电网播出的渠道价值被稀释,而未来越来越多的频道数量必定会导致内容稀缺,因此需要整合电视内容的核心资源,电视在内容方面可以开拓新闻、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线上线下的互动,在内容方面增强电视的竞争力。电视台可以成为内容供应商,向新媒体输送内容,还可以把自己变成全媒体。中国的电视资源多且很分散,所以需要一个大的云端进行资源整合,那么,云电视就代表了智能电视最先进的方向。
记者:近几年,我国学术研究步伐不断加快,您认为一本学术刊物如何作为才能实现它的学术价值和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您担任《今传媒》杂志学术顾问多年,您对我们刊物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尹教授:中国的传媒研究刊物要敢于面对问题,善于用研究的学理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问题,而不是感想性的拍脑袋的或者掉书袋的研究问题。要多用历史方法、比较方法、实证方法、大数据分析等等去为传媒发展提供智性支撑。
《今传媒》可以既重视基础性史论研究的突破,也关注全球传媒的发展。首先,《今传媒》团结国内外传媒学者,从学术的角度回答现实问题。传播学者要以一种专业的研究的态度推动传媒进步;其次,《今传媒》可以多关心传媒教育,这也是《今传媒》的优势。《今传媒》作者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高校,传媒教育是众多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关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观念、方法、模式、案例、教材等等,多提供全球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前沿动态。有可能会获得更多高校师生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