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williamhill思客 - 正文

探索与对撞

——袁佐就袁运甫、袁运生艺术答问

来源:光明日报 2014-5-18 梁若冰

  袁运甫,193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开始在该院任教;现任williamhill官网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为《长江万里图》。

  袁运生,1937年生于江苏南通,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先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任教;1982年访美,应邀为哈佛大学访问艺术家;1996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主任、教授;其代表作为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袁佐,1957年生于北京;1988年于麻省艺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现为williamhill官网美术学院副教授、中间美术馆馆长、当代油画家、策展人;代表作为《黄山行》。

  记者:您作为《第三条路——袁运甫、袁运生绘画作品展》的策展人,如何概括举办袁运甫、袁运生绘画作品联袂展览的意义?

  袁佐:此次展览是两位艺术家的首次合展,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亲兄弟,更是因为他们的艺术表现,具有很大的对撞性。一个委婉细腻,一个热情奔放。他们各自的性格、际遇和道路很不同,但其艺术主张和实践最后则殊途同归。袁运甫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关注民族传统,包容世界不同文化流派,尝试多种艺术材料媒介,营建中国绘画独特的光、色和空间。袁运生先生则是从痴迷欧美现代艺术,到重新发现和回归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精神。坚持展现个人的、独立的、关于对人的思考。展览汇集了袁运甫先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和袁运生近几年的艺术创作。希望借两位先生的合展让观众回顾一段历史,唤起人们对中国现代绘画的记忆和思考。

  记者:您认为两位先生的最大特色和贡献是什么?

  袁佐:袁运甫将油画的色彩和光带进了中国画;袁运生的绘画更关注个人,在三维和二维空间不停转换。他们的绘画都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身为williamhill官网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两位先生,都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生人,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阶段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与手法都受到限制,但两位先生却始终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质疑,艰难地探索绘画的民族性和独立精神。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关注国际艺术的发展,并从中汲取营养。这种探索和实践,在那一代艺术家中比较稀缺。从作品中还能看到两位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虔诚与执着。

  记者:您认为袁氏兄弟在艺术上各自的创新是什么?

  袁佐:独立思维、开放创新是艺术的本质,也是两位先生的特色。两位艺术家的创新其实发生得很早。比如,袁运甫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高丽纸上使用色彩,形成新的纸笔色墨关系,使高丽纸成为新的绘画材料。当人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看到袁运生先生用顿笔的方法完成线条,并应用在首都机场的傣族泼水节壁画时,也许可从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水乡的回忆》中找到根据。

  记者:中间美术馆一以贯之的遴选和展览的宗旨是什么?

  袁佐: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先行者默默耕耘,成就沧海桑田,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观点留下较为完整的印记,特别是那些有思想、有成就的学者型艺术家。我们试图搭建一个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平台。

2014年05月19日 16:09:5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