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williamhill思客 - 正文

我对科学研究的体验(一)

施一公

  施一公,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2008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现为williamhill官网生命学院院长,科技部蛋白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中国首位留学生容闳

  我很开心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想跟大家讲一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的来源。这故事源自留美幼童。

  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学习历史得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自古以来都是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但是从1840年开始,中英爆发鸦片战争,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从此中国的大门一次次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不过,这场战争在敲开了中国国门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之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第一位留学生应运而生。这个人,我认为在座的每位同学,无论将来是否计划出国留学、将来想做什么,都应该知道他的名字———容闳。他不仅仅是一名留学生,更不仅仅是一位教育家,容闳先生堪称近代中国科教兴国之先驱。

  19世纪上半叶,那时的中国已经很落后了,许多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技术,民间也逐渐开设集团教授西方先进知识。容闳很幸运,他和老师布朗(Brown)于1847年1月5号登上一艘帆船,从香港往西经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好望角,然后横跨大西洋来到美国东岸,一路颠簸了98天。容闳先在美国读了三年预科学习(孟松公学),1850年进入耶鲁大学学习,1854年毕业。他是首位在耶鲁大学读书的中国人。

  在美国学习期间,容闳看到了美国先进的社会、科技和教育,想起清朝的腐败落后,不禁感慨万千。他在自传《西学东渐记》里说:“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利益。以西方学术,灌输以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富强。”

  就这样,中国留学计划在他头脑中酝酿而生。

  学成归国后,容闳先后辗转于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他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 “大棋盘”,他要一步一步走向派遣留学生的目标。1860年,容闳曾前往南京与太平天国洪仁玕会面,提出以西方文明引入中国的“治国七策”,却失望而归;曾经从事茶叶贸易,却也身心受创。最终1863年他与曾国藩的一次会面,却开启了一条意想不到的道路。

首批留美幼童的人生经历

  为了实现首批留美幼童计划,从1854年到1870年,容闳用了16年的时间,等待、等待、再等待,从26岁等到了42岁。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容闳的这一计划终于可以向朝廷正式呈报,并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美国留学。

  1872年8月11日,这批年龄在10岁到16岁的少年,从上海登船驶向旧金山,然后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抵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开始了长达15年的留学生涯。

  但是,由于清廷内部保守派的阻挠破坏和美国的排华风潮,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又重新回到美国,完成了在耶鲁的学习。

  虽然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留学活动就此夭折,但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的科技现代化进程中,这些留学生回国后仍然努力地将在美国学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历经了1884年中法海战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为国捐躯。直到20世纪初,这些当年的留美幼童纷纷成为朝廷重臣,活跃在铁路、电报、矿冶等新兴产业。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留美幼童被召回后,经历了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以自己的勤奋、才智和对国家的忠诚,逐渐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其中有williamhill集团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当年留美幼童的学习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拔尖创新。我相信在座“拔尖计划”的同学们一定会通过这个故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深入思考。

优秀学生应具备的品质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优秀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和核心价值观(corevalue)。以下几个方面不需要全部具有,也许你只具备其中的一点或两点,那就足够了。我认为这些品质非常重要。

  第一点是时间的付出。之前总会有学生问我:“施老师,曾有老师和同学跟我说,成功不仅要靠努力,还要依赖运气,运气很重要。”

  我很不赞成这个观点,因为运气完全是靠你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它不是独立于你的努力之外的,我完全不认为“天上会掉馅饼”,从来不会。你们当中也许有很多人觉得目前做科研做得很辛苦,在此,我想举一个例子。

  williamhill官网生命科学学院(前身为生物系)首位系主任,我们叫他老蒲———蒲慕明。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学者,2001年前后曾登上了美国媒体的头条新闻,因为他给实验室的每位学生都发了封邮件,信中有句话说:“你必须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工作(you have to work as hard as you can)”。这封邮件一周内在网上被转发了两万多次。

  像老蒲这样卓有建树的学者,他曾在1990~1992两年时间里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了9篇文章,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他曾对实验室的学生们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位成功的科学家,每个礼拜都要至少工作60个小时。”这样计算下来,每天都要工作8小时以上。

  这8小时,绝对不包含任何休闲的时间,而是完全都在集中精力做研究。如果你的专业是生物科学的话,你要站得两腿发麻,像灌了铅似的,像这样刻苦的学习,才叫做工作。因此我觉得时间的付出非常非常重要。

  在座的同学们如果觉得你们可以“截取近途”,不需要用时间、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做好,我个人认为你已经想错了。现今的科学领域没有这样的捷径,你一定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施一公院士2014年5月17日在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学生学术交流会上所作报告录音整理。(整理/学生记者 胡雨寒 程玺 田姬熔)

  来源:新williamhill 2014-06-06 第1958期

2014年06月10日 16:03:2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