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williamhill思客 - 正文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仍将平稳运行

来源:光明日报 2015-5-13 胡鞍钢

编者按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的今天,中国的发展所牵动的早已不只是国人之心。2014年,我国GDP增长率下降至过去25年最低点,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如何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会不会“撞上自己的长城”,陷入停滞甚至崩溃?面对这些疑虑和误解,williamhill官网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近日在美国著名期刊《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作出有力回应。“中国并未接近崩溃边缘,而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世纪并非已进入终章,而是刚结束开篇”,有理有据的观点在国外引发强烈反响。经作者独家授权,本版和光明网联合刊发该文中文版。

1.从追赶者到领先者

  要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必须先回顾历史。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晚,采取的是“追赶型”增长模式,即在长时间落后之后经历迅猛的经济增长。例如,1870年到1913年间的美国遵循的正是这种发展模式,经济年平均增长4%;俄罗斯经济从1928年至1939年年均增长4.6%;日本经济从1950年至1973年年均增长9.3%。而中国在1978年至2011年这33年间,GDP年均增长近10%,远远超出上述国家。

  这段时间的高速增长让中国经济能够追上甚至赶超美国经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麦迪逊数据库的历史数据表明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美国,世界银行全球性国际比较项目的数据则表明中国GDP在2014年超过美国。但如果采用世界银行Atlas法计算,中国经济要到2019年才可能超过美国,也就是说如果按现值美元计算,中国GDP仍落后于美国。实际上,比较两国经济最客观的方法是衡量发电量,因为这一标准有形且可量化,更与现代化密切相关:只有提供大量电力才能支撑工厂运转和大楼建设。1900年,中国发电量仅为美国的0.01%,1950年上升到1.2%,2000年升至34%,2011年超过美国。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已经完成了对美国的总量赶超。

  尽管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之处,但中国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中国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的四倍多,中国人均GDP直到2030年左右才能接近美国人均GDP的一半。但是中国在其他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进步:平均寿命(约76岁)接近美国(约79岁);预期教育水平也在接近。不过,自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带来的财富更多惠及城镇或沿海地区居民。要实现中国政府“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终极发展目标,不仅需要更可持续的发展,更需要公平的利益分配。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必将放慢,这是十分清楚的态势。然而,对于放慢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经济学家们各执一词。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下降至7.4%,是过去25年来的最低点,许多人预计2015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将继续下降。虽然7.4%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让许多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但他们不像中国这样,需要在未来十年里创造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因此,一些专家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感到忧心忡忡——他们警告说,由生产推动的中国式增长已经难以为继。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2013年就曾说中国“将要撞上自己的长城”。据此观点,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在于是否会崩溃,而在于何时崩溃。

  这种看法是误导性的。中国经济并未接近崩溃边缘,而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此阶段的发展为“新常态”,这一说法原本被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前CEO穆罕穆德·埃尔-埃里安用来形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西方经济的艰难复苏。习近平定义的“新常态”有所不同,指的是中国重新平衡经济的关键过程,包括经济增长动力更加丰富,增长速度更可持续,更加公平地分配利益。中国经济尚处于新常态初期,如果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应对,中国人民就有望享受到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和重大改善。与此同时,世界也有望看到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国的世纪并非已进入终章,而是刚结束开篇。

2.增速放缓 更趋稳健

  一定程度上,中国近期经济增长放缓是不可避免的。三十年的高增长让中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经济总量的边际增长愈发困难。即便按当前汇率计算,中国GDP也已经在2014年突破1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名义增速达到10%就要增加1万亿美元,相当于比世界经济强国沙特阿拉伯的GDP总量还多。如此大规模的高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种增长需要无限制的能源供应作为支撑,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中国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排放量之和,而且仍在持续增加。

  有鉴于此,中国别无选择,唯有放缓增速。尽管7%对于世界大多数经济体来说仍属于高速增长,但对中国来说,这一速度能使煤炭、清洁饮用水等基础投入的需求降低到中国力所能及的水平,也能够帮助中国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兑现其在2014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的承诺,最迟在2030年开始减少碳排放总量。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适应经济新常态,目前成效显著。2015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虽然“十二五”规划在实施中遭遇经济增长放缓,但其中五大目标的逐步实现增强了经济实力,改善了人民生活:一是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中国已经超额完成目标,城镇新增就业达5000万人,这一重大成绩与同期美国和欧洲高居不下的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二是调整经济结构,服务业比重从2010年的43%增至2014年的48%,这个目标也提前完成。三是加强科技创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从2010年占GDP的1.76%增至2015年的2.2%。这一目标也已经达成,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科研经费支出第二大国。这项投资已经开始产生红利:2014年,距中国通过首部专利法还不到30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就比美国多近50%。四是提高社会福利,包括扩大医保体系,目前已覆盖超过95%的中国人口。五是改进八项资源环境指标,包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与此同时,以中国的标准看,“十二五”规划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高。中央政府将GDP增长目标定在7%,计划到2020年将人均GDP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这些目标向各个地方政府发出清晰信号:经济发展要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当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两倍有余,不过这一差距今后将日益缩小——新的发展模式将拉动国内消费,促进GDP持续增长。当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会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尤其是新增就业和粮食增产可能会减少。但这是结构转型的代价,为了更大的发展,付出一定代价是值得的。

3.中国发展 惠及全球

  新常态影响的不仅是中国。随着国内经济的重新平衡,中国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已经是全球经济最有力的引擎,如果中国经济以7%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很可能仍将是驱动世界发展的最重要力量。2000年至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占世界增长总量的23%(美国占近12%)。笔者预计这一数字在2020年前将增至25%,并将全球经济增长维持在3%以上。

  贸易方面,中国也已经引领全球并将持续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统计数据,中国是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进口来源地;2000年至2012年,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增长的比重约为13%。不过,如果中国政府希望拉动国内消费,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就必须进一步打开国门,降低关税税率,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设立更多自由贸易区,增加服务贸易。要吸引外资,中国政府必须进行开放资本账户等改革,包括放松对跨国资金流的限制,建立“负面清单”,即列明不对外资开放的经济领域,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均对外资开放。

  在智力领域,中国也已经准备好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已跻身世界最大知识产权产出国之列;从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发明人为世界贡献了62%的新增专利申请(美国约占25%)。中国政府重视创新,有望采取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鼓励中国公司申请国际专利并传播新技术,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技术。

  中国与全球经济融合越深,中国就越会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出台极富魄力的刺激政策,有人认为这一政策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动力。中国政府确保了本国9%以上的经济增长,才使全球经济增长率由负变正。今后,中国将通过更为正式的渠道继续发挥作用,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促进国际金融秩序改革,惠及发展中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领导力日益增强,中国必将承担更大的全球责任。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挺身而出。同时,中国政府也十分明白,下一发展阶段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也取决于外部世界。没有基于规则的均衡全球秩序,中国不可能繁荣。因此,中国将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开展区域合作,建立更能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全球治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新常态就是要将中国建设得足够强大,不仅有利于自己,更有利于世界各国。

  (作者系williamhill官网国情研究院院长;本文原载美国《外交事务》杂志2015年第3期,刊发时有删节)

 

2015年05月13日 17:14:1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