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williamhill思客 - 正文

心念桑梓 慨怀乡情

——《大道周口·王学岭诗文书作集》序

来源:光明日报 2015-6-29 傅璇琮

  周口雄踞黄淮平原,气候温和,川泽沃衍,物产丰美,是我国远古先民理想的栖息地。由于地处南北要冲,东夷文化和楚文化交汇碰撞,各种思想学说并行不悖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片土地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发达的农耕文明,异彩纷呈,不胜缕述。周口文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先秦以《诗经·陈风》为代表,真实生动地描绘了陈地浓郁的民风习俗,格调高古,意象清新。秦汉以降,陈郡的名门望族,如阳夏谢氏、太康袁氏、南顿应氏、长平殷氏等随晋室南迁,涌现出应劭、谢灵运、殷芸等优秀作家,可谓群星璀璨,辉映千秋。唐宋之际,李密、李白、欧阳修、苏轼、苏辙、张耒等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或访古凭吊,或唱和抒怀,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不计其数,从而成就了旅陈文学的独特景象。至于明季李梦阳,近世袁克文、张伯驹诸辈,都是周口文学的翘楚。

  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慎终追远,对家国故园的文化认同和心理皈依是与生俱来的。王学岭同志客居京华,心念桑梓,他把浓浓的乡情融入《大道周口》的字里行间。就其学术性而言,大致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色:

  其一,体例创新,气势恢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周口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生不息,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用何种体裁才能呈现周口的传统文化,彰显周口的时代风貌呢?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大胆摒弃教科书式的习惯写法,别出心裁,采用语言优美凝炼、韵律丰富协畅的旧体诗赋的形式,按现代行政区划,十地十卷,提纲挈领,博观约取,自出机杼。全书以《周口颂》统领其首,依次是“八景新咏”——以五言律诗咏怀古迹;“七台新咏”(淮阳、鹿邑)——以七言绝句记述古今地名;“文化产业”——以词曲讴歌新兴文化景观;“非遗坐标”——以对联记录传承有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海一瞬”——以辞赋铺叙本县(市、区)历史沿革、人文景胜。律诗平仄合韵,文采飞扬;词曲委婉有致,情景交融;对联工稳典雅,推陈出新;赋作意蕴深厚,熔铸沧桑。兼之,题解简明,注释详赡,语言平易,既方便了阅读,又开拓了诗赋的意象。从整体上看,诸体兼备,条目清晰,形式活泼,雅俗共赏。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以一己之力一种体裁反映一地风情的文学作品并不鲜见,而像本书作者用赞、诗、词、联、赋多种文学样式来表现同一地域文化,应该说是前无古人的有益尝试,拓展了新时代的学术境域。

  其二,多重证据,取材广博。

  治学之道,必以占有材料为先。上世纪20年代,王国维先生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地下新材料补正传世文献,给学术研究带来了质的飞跃。在取材上,王学岭同志并不囿于经史、笔记、方志、家乘等历史文献,而是亲临遗址、古墓等历史现场,思接千载;深入田间地头,聆听村妇野叟世代口耳相传的故实,寻绎历史的真相。力求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口述传说和学术成果互相参证,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从千年尘封中唤醒,穿越时空,鲜活立现。所有这些,我想从诗赋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都是无可厚非的。

  其三,诗书合璧,相得益彰。

  自古迄今,文学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艺文双修的大家代不乏人,举凡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苏轼《前赤壁赋》、黄庭坚《松风阁诗》等传世墨宝,书以文显,文以书传,被后人奉为圭臬。王学岭同志远绍前贤,匠心独运,诗词对联以行书出之,意态纵横,痛快淋漓;赞颂辞赋以楷书出之,首尾相应,沉着谨严。唯其如此,诗赋的意蕴、书法的神采融合为一个新的艺术天地,读者于不经意间便会生发出天高地迥、心旷神怡之感。

  要而言之,王学岭同志别开生面的学术追求,赓续文脉,景行前贤,从更高层面上发掘了周口地域文化的历史内涵。同时,有裨于读者陶冶性灵,感受古典诗词和书法艺术历久弥新的魅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大道周口》一书不仅仅是作者对乡园故土的抒情慨怀,还应是地域文化的当代探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就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由于中国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多元互补的文化特质,揭示不同地域的文化风尚,无疑将把我国的文化多样性研究引向深入。地域文化能够进一步激发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地域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大道周口》的问世,必能使读者更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

  (作者现为williamhill官网古籍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5年06月29日 17:16:1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