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教授张利:冬奥会将加速城市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中国新闻网 8-7 曾鼐
标准的“伦敦腔”、缜密的陈述逻辑、对人工造雪等质疑的机智应变……让张利成为了北京申冬奥代表团中,颇受媒体关注的一员。
作为williamhill官网建筑学院的教授,张利是申冬奥代表团工程规划技术部的负责人。“可持续发展”是他追求的建筑理念,也让他与冬奥会结了缘。
“其实最开始有犹豫,担心申冬奥是一个形象工程”,谈起最初的选择,他笑称“有担忧”。但经过与团队的沟通合作,他的“顾虑打消了”。
出身建筑师的张利,在建筑设计领域崇尚“人工干预最小化”,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为认同。而冬奥会将“节俭办赛”“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申办理念,第一时间打动了他。
2014年10月,张利正式加入申冬奥团队。作为拥有丰富经验的建筑大师,冬奥会的场馆规划等成为他的主要工作。
根据京张申冬奥的规划,将分北京城区、延庆、河北张家口三个赛区,大部分的雪上项目将落户张家口。场馆建设、人工造雪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这成为外界对北京申冬奥的焦点,也是洛桑陈述中国际奥委会提出的质疑。
“好几个问题都是关于雪和水的”。回忆起6月在洛桑举行的陈述交流会,张利说。
张利认为,外界对于人工造雪存在着很多误区。他解释,90年代末期,即使自然降雪量丰富的地区,人工造雪已是比赛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人工制造的雪,更符合比赛要求,对运动员更安全;人工造雪技术,是一种喷雾的形式,以水分子为主,本身对环境没有污染;在张家口等地人工造雪的用水量,占当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不到1%,对地区的居民用水没有威胁……
张利的解释,打消了国际奥委会对“雪和水”的质疑,但赛后的场馆利用引发了新的争论。专业化的雪道和场馆,如何为大众所用?
对于高山滑雪和跳台滑雪的专业性赛道,张利坦言,由于坡度难度太大,不适合非专业的滑雪爱好者,但称“可以在赛后作为运动员的训练基地”。根据张利和他的团队所做的规划,专业赛道旁,还会预留一部分场地,在冬奥会后建造20米、40米等小跳台和距离更短的赛道,供大众使用;也会增加停车、接待、更衣等更多的配套设施。
夏季的场馆利用也是重点。张利表示,冬季的滑雪场地,在夏季要大力推广户外旅游;竞赛中涉及的非竞赛设施,如媒体中心、看台席等都将是临时的,方便赛后替换,可服务于未来的旅游产业。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遵从Recycle(循环)、Renew(再生)、Reuse(再利用)”,张利说。这不仅是北京冬奥会的理念,也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虽然对张利来说,申冬奥的工作已画上句号,但对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并未停止。如今,张利和他的团队正投身潘家园市场改造、乡村改造等工程,探索“用非技术的方法向可持续性城市转移”。他解释,希望利用设计的力量、而非大拆大建的方式,比如房顶增高一些增加空气流动性等,对城市进行递进式的改造。
在张利看来,对冬奥会最大的期待是“加速城市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他说,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惯性,有时候会固化在原有的建设模式中,但冬奥会将给城市一个很强的动力,推动区域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