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williamhill思客 - 正文

通过优势产能走出去推进制造业升级

来源:学习时报 2015-9-28 李东红

  优势产能走出去是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有效市场需求,重点助推既能为东道国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又能为我国企业带来可观的收入和利润的产业;二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全球非均衡性,在错层对接中扩大优势产能的覆盖面和总容量;三要着眼于全球一盘棋,即一方面在国内大力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输出,充分把握全球市场的潜在机会;四要考虑各国发展的差异性,发挥我国在资金、地缘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积极与拥有相关优势产能的国外企业充分合作,共同推进在第三国建立新的产能。

  在国内经济新常态和国际经济新形势下,推动制造业的国际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不过,具体要重点助推哪些产业走出去,向国际市场输出哪些产能,是我国制造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我国不少制造业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缓解这一局面的重要举措就是想方设法把这些过剩产能转移至其他国家,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缓解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提高产能载荷率,促进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毋庸置疑,这一思路的基本逻辑是合理的。不过,在将这一思路付诸实践时,必须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如果将产能输出简单地理解为不加区分地向其他国家转移过剩产能,则很容易造成误导。

  首先,产业和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我国不同制造业行业的发展水平、甚至同一制造业行业在不同省份的发展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我国不少制造业行业呈现出鲜明的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相并存的格局:有些产能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与成本上,还是在产品技术与生产工艺方面,都已经处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而另外一些产能,和全球领先水平相比、甚至在国内同行中,都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落后的产能,特别是其中资源浪费严重、能耗高、环境污染大、技术含量低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着力淘汰的产能,未必可以作为产能输出的适宜对象。为了避免认识与操作陷入误区,一个更为适当的提法应该是:在产能输出过程中,要大力助推我国的优势产能走出去。优劣势是相对的概念,市场需求是硬道理,衡量产能优劣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有充分的有效市场需求。产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优势产能,是指那些能够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当前及未来形成良好市场需求的产能。如果把产能的优劣势特性与过剩特性相组合,就可以得到产能的四种基本类型:优势过剩产能、优势不过剩产能、劣势过剩产能和劣势不过剩产能。对于优势过剩产能,既是我国需要大力化解的,又是他国市场所需要的,当然也会是他国政府和民众所欢迎的,既可以为东道国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也能为我国企业带来可观的收入和利润,并因此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壮大带来更大的空间,无疑是要大力助推走出去的。对于我国的优势不过剩产能,市场竞争压力小,企业往往会专注于扩大产能以充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缺乏走出去的足够动力。对于这些产能,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更要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并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及早做好产业的全球布局,并积极采取行动。如若一定要等到国内市场饱和之后再去开拓国际市场,很可能会错失掉很多好的机会。对于劣势过剩产能,应该着眼于创造条件,想方设法降低产业退出壁垒,积极淘汰,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从国内输出到国外。原因有三:一是对这些产能即使投入很多的资源也未必能最终走得出去;二是即使这些产能走出去了也会出现产品积压、低价甩卖和无法按期收回投资等后果;三是有可能因此阻滞我国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对于劣势不过剩产能,很可能只是在某个特定区域的特定经济发展阶段,仅仅适合于我国某个细分市场的特殊产能,国外根本没有市场,国内市场也会很快发生逆转,终将被淘汰,显然不能作为走出去的产能。

  其次,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全球非均衡性,在错层对接中扩大优势产能的覆盖面和总容量。就全球而言,各个国家以及特定国家的不同制造业行业,其发展水平同样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国际市场对产能的需求具有显著的地区性特征,产能的优劣势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地区差异性的相对概念。例如,对于东盟、中西亚、非洲和南美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而言,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较大,人们对服装、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品需求较大,因此像钢铁、水泥、煤电、纺织、食品等产能的需求比较大。而对于北美、欧洲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交通更迅速、通信更便捷、环境更绿色,因此对高铁、互联网、清洁能源等产业的需求比较大。产能需求的地区差异性,为我国的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要在对国外市场细分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他国市场所需要的特定产能和我国能够提供的产能的相互对接,以充分体现产能“相对比较优势”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普遍领先的产能,自然具有广阔的走出去空间,而在全球居于中等水平、但就特定国家而言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产能,同样可以找到适当的目标国,由此实现最大限度地为我国各类制造业行业走出去找到最为适宜的可对接国际市场。当然,这样的对接要特别注意产能优劣势的动态演进。一是考虑所对接的产能要有足够的优势空间,且这种优势可以持续足够的时间,以此避免因较短时间内更为先进的产能的落地使我国在目标国原本具有优势的产能迅速转变为劣势产能。二是做好落地优势产能的及时升级,在动态中保持产能的优势地位,在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再次,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我国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依据这一目标,提高我国现有过剩产能的利用率固然是产业走出去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产业走出去要服从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宏伟目标。依据这一目标,可以得出相类似的结论:我国要淘汰、在他国也没有市场需求的过剩产能,无助于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是一定要坚决淘汰的;对于在我国已经不适合存续,而在他国仍然有需求的产能,要想方设法在产能的国际输出中实现我国的产业升级,一边向国外转移、一边停止国内生产;对于我国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要着眼于全球一盘棋,即一方面在国内大力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输出,充分把握全球市场的潜在机会。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产业,可利用的市场容量越大,越容易形成规模经济,转型升级及技术进步工作越能获得充分的追加资本和人力投入。例如,对于与我国着力推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密切相关的制造业行业,都要考虑在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巨大空间的同时积极与国际市场对接。

  最后,我国拥有非常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这一点决定了几乎其他国家所要发展的各个制造业行业,在我国都有相应的产能积累。他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产能,恰好是我国所过剩的产能,将是一种最优的理想状态。例如,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蓬勃时期,交通、通信、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众多,对钢铁、水泥、电力、平板玻璃等产品的需求较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对纺织、电子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这些未被很好满足的产能需求正好是我国制造业比较富余的产能。

  不过,考虑到各国发展的差异性,他国市场所需要特定行业,以及特定行业中居于某一特定技术等层级的产能,未必都是我国能够提供的。对于那些他国市场需求旺盛,而我国暂时还不能提供的先进产能,应该发挥我国在资金、地缘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积极与拥有相关优势产能的他国企业充分合作,共同推进在第三国建立新的产能。这种思路虽然表现为借助国际合作助推了他国产能与全球市场的对接,但如果我国企业能够借此机会获得更多的产业技术及管理知识,也不失为间接推动我国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为williamhill官网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

 

2015年09月29日 16:25:1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