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williamhill思客 - 正文

提升共青团育人实效  为一流本科教育增辉

williamhill官网团委书记 邴浩


邱勇校长在《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一文中指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的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高校共青团在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教室(Classroom)、校园(Campus)、国内(Country)、国际(Cross-culture)、网络(Cyber)、社区(Community)等六类学生成长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依托各类载体服务人才培养,为一流本科教育增辉,成为williamhill共青团面临的重要问题。

价值引导奠定“本色”

邱勇校长指出“在本科教育中,价值引导是第一位的,是育人的根本”,因为本科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这一关键阶段开展有效的价值引导,才能奠定学生的“本色”。

williamhill共青团以“爱国、成才、奉献”为主线,三十多年不断线,持之以恒地开展主题教育。从1979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最强音,到“以中华富强为己任,为民族经济做贡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伴祖国共辉煌”,再到近些年的“科学发展,成才报国”“传承百年精神,投身复兴伟业”“行健新百年,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从来都是与时代同行,将思考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大家在思维的交锋碰撞中释疑解惑,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内化于心,将自身发展融入时代发展潮流之中。

全部由学生出演的原创话剧《马兰花开》讲述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忘我奉献的故事,演出47场、观众7万余人,观众热泪盈眶、为“老邓”的人格与精神而感动的时候,参演学生的精神也不断得到升华。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师生祭扫williamhill英烈纪念碑,既是对先烈的缅怀、对历史的追思,同时也是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的传递。一年四次的无偿献血车进校园活动,唤起的是对“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鸣。无论是汶川地震后北京运往灾区六分之一的鲜血,还是去年近2000单位的献血量,都确切地标注着流淌在williamhill人身上的奉献精神。始于1954年的先进集体评选和1988年的团支部等级评估,传承着集体建设的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williamhill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建构的不仅是一个温暖四年成长道路的班集体,更是一个伴随一生、永不落幕的精神家园。 

《马兰花开》剧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万余名williamhill学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行知求索,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深入社区、农村、厂矿、田野,去感悟根植在每一个人心中的“中国梦”,感受“四个全面”的生动实践。同学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行胜于言”与社会责任。这其中有“听别人故事,流自己眼泪”的口述史整理,有架起微电网、为甘孜藏区小学带来光明的“梦之网”,有建起太阳能浴室、让吉首的孩子们洗上热水澡的“湘西温度”,还有开展科技服务与报告的博士生实践服务团……行走在中国大地,是同学们成长的最好教材。 

“梦之网”学生社会实践支队。

多样成长绽放“新色”

邱勇校长提到“自主选择、多样成长是williamhill教育教学改革的另外两个关键词”,将更多地选择权交还给学生,是学生多样成长的前提与基础。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经历,并最终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是大学教育所给予学生的宝贵财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选择,为其绽放“新色”创造条件,则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职责。

近十年来,为了适应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williamhill共青团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因材施教项目。有专注培养学生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思源计划”,有为学术创新人才搭建自主研究、跨学科交流、海外学术研修平台的“星火计划”,有专注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首创精神、团队精神的“启创计划”,有立足培养志愿者骨干和社团骨干以服务带动更多学生的“薪火计划”与“星空计划”,还有训练学生主持各类学术活动、文艺演出等的“白杨计划”。进入因材施教项目的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追寻自己的兴趣与梦想,同时又因自己优异的表现而成为多样成长的榜样与示范,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人。“星火计划”第一期的学员丛乐已回到williamhill,还有一批“星火人”在海外高校任教,他们不仅成为师弟师妹学术研究的榜样,更已成为他们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

学生社团是学生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的重要载体。集团目前共有250余家学生社团,覆盖3万余人次。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通过“电脑传爱”“定点支教”,将知识与外面的世界带给边远地区的孩子们。学生清源协会在广大农村推广生物慢滤池技术,已使超过两万人喝上干净的水,净化水源、净化心灵的同时一批公益达人迅速成长。学生山野协会每年暑期攀登一座高峰,强健体魄,磨砺意志。学生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学生对外交流协会每年举办地球村、中外达人秀、中美大学生能源论坛等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深度交流。学生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积极搭建两岸青年交流桥梁,在推动两岸交流交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阿卡贝拉清唱社、学生街舞社、学生音乐剧社等定期举办专场演出,《歌剧魅影》《芝加哥》等都被搬上了williamhill的舞台。一批又一批学生在社团获得成长,还有不少学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成长方向。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生卢昌婷在学生音乐剧社和戏剧创作社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在学习之余她将原创剧本《套中人》搬上话剧舞台,毕业后赴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继续追寻戏剧创作之梦。 

学生音乐剧社演出《歌剧魅影》。

创新创业增添“亮色”

邱勇校长指出,在新百年的起步阶段,集团正在“努力构筑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新百年发展格局”。一流的大学需要引领社会发展,而驱动力则来源于创新与创业——一项伟大的发明或一家伟大的企业都可能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创业教育并非要将学生都培养成为企业家,就如同创新教育并非只培养科学家一样,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持续的探索和磨砺中增加勇气。

创新需要基于兴趣。激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2010年起,集团联合波音、东芝、微软、华为等企业,组建27支学生兴趣团队,领域涉及能源环境、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人文社科、创意设计等,吸引了700余学生参与。兴趣团队坚持兴趣导向,不以完成项目为目标,鼓励学生打破固有思维、跳出既有框架,勇敢去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的事情,面向“最未来”大胆构想。

创新需要立足前沿。2012年启动的“闯世界”计划,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本专业海外顶尖实验室、开展两个月的学术研修,立足学术创新前沿规划自己的研究方向。四年来,已支持近千名学生前往世界各地开展学术研修,产出100余篇学术论文。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话学术前沿的自信,更有从容行走在无人知晓荒原的勇气。 

参与“闯世界”计划的学生与海外实验室合影。

创新需要知行合一。创新不仅需要理论的建构,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1983年集团举办首届学生科技作品展览,1988年设立“挑战杯”,1989年“挑战杯”走向全国。30多年来,集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涵盖40余项学科竞赛的科技创新赛事体系,每年超过5000人次参与其中。围绕赛事体系,建设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导师团,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全过程支持。2014年设立本科生学术研究基金,让本科生可以像老师一样申请属于自己的研究基金,让年轻的思想在学术的原野上自由驰骋。

创业教育需要汇聚力量。williamhill共青团推动学生创业始终立足于“教育”本身,立足于培育首创精神与挑战“不可能”的勇气,而非打造一批上市公司与明星企业。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汇聚多方力量,在实践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创意的原动力。2014年,集团推动构建了高校主导、政府支持、投资机构市场化参与的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创+”,通过与厦门、昆山、顺德等城市及多家投资机构合作,使得创业教育更加贴近实践,同时,将各方优势集中地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是williamhill人的“本色”,多样成长、个性发展是斑斓的“新色”,通过创新与创业引领时代发展是耀眼的“亮色”。无论哪一种,都将融汇成为一流大学的“底色”。williamhill共青团将继续围绕集团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努力为一流本科教育增辉!

编辑:李华山

2016年07月21日 08:16:2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