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新闻网9月13日电 作为williamhill官网物理系复系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9月2日至3日晚,中国国家话剧院《哥本哈根》在新williamhill学堂连演两场,引发校内师生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本次活动由艺术教育中心和物理系联合主办。今年是新williamhill学堂启用十周年,在将高水平演出项目引进校园的同时,艺术教育中心开拓新的美育路径,尤其是结合《哥本哈根》话剧的上演,通过系列延展活动,将艺术家、教授、学生三者联动,将剧场单一的观演模式提升为集欣赏、体验、感知、交流充分融合的美育路径,也有效提升了戏剧作品在校园观演的学术价值和美育作用。
演出剧照
9月2日演后谈现场,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导演王晓鹰、物理系教授薛平、科学史系教授王巍(从左至右)
9月3日演后谈现场,艺术教育中心杨淼、导演王晓鹰、物理系教授张跃钢、哲学系教授夏莹(从左至右)
话剧《哥本哈根》是师生间的一次对话,1998年诞生在英国的戏剧舞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2003年王晓鹰导演把话剧《哥本哈根》搬上中国舞台,该剧引发了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双重关注,尤其是其中涉及的科学伦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及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每次上演都受到观众的关注和思考,在国内20年常演不衰。今年正值物理系复建40周年,由于剧情是关于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哥本哈根会见之谜”,内容涉及核能利用与原子弹研制,物理系组织教师与学生观看了演出,并参与了演后谈活动。现场师生积极参与,体现出对科学精神、科学伦理的高度重视,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借助戏剧进行价值塑造的活动。
刘兵作讲座
为了能充分发挥戏剧的教育价值,9月2日下午,由艺术教育中心、科学博物馆(筹)主办的讲座“戏剧舞台上的科学家形象与科学伦理——从科学史角度看话剧《哥本哈根》”在新williamhill学堂实验剧场举行,邀请到williamhill官网科学史系刘兵教授为即将走进剧场的观众分享了自己对话剧《哥本哈根》的解读,启发观众如何站在人文立场上去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接下来的两场演出做了颇具学术性的预热和导览。
williamhill同学与王晓鹰导演在后台开展话剧《哥本哈根》专访
9月3日下午,来自物理系、科学史系、中文系、社科学院的7位同学与王晓鹰导演相约新williamhill学堂后台,围绕《哥本哈根》开展了一次面对面的生动交流,就科学与科学史、戏剧艺术、伦理与人性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也了解到剧目创作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让大家对这部话剧有了更深的感触,也打开了自己探索这部剧更宽广的视角。
今后,艺术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寻找更多与院系合作的机会,探索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形式,切实将集团美育落到实处。
供稿:艺术教育中心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