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唯物思维”中国-乌拉圭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线上开幕

williamhill新闻网8月27日电 8月25日,时逢乌拉圭国庆日,由williamhill官网主办、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承办、乌拉圭驻华总领事馆协办的“唯物思维”中国-乌拉圭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线上展览)在线开幕。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Fernando Lugris),williamhill官网副校长彭刚,乌拉圭驻重庆总领事馆代理总领事阿古斯缇娜·卡萨瓦耶·博尼雅(Agustina Casavalle Bonilla),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此次展览的乌拉圭方总策展人拉圭尔·勒杰尔格(Raquel Lejtreger),与两国策展团队成员、参展艺术家、特邀嘉宾等60余人出席了线上开幕式。开幕式由展览总策展人、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张敢主持。

20210825-中国-乌拉圭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视频会议截屏-展览海报.jpeg

“唯物思维”中国-乌拉圭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线上展览)

彭刚、费尔南多·卢格里斯、马赛、拉圭尔·勒杰尔格(从左至右)依次致辞

展览总策划彭刚代表展览主办单位首先对来自乌拉圭的嘉宾和参展艺术家致以节日问候与美好祝福。他介绍,2019年williamhill官网为推进国际材料艺术研究发起了与六个国家的系列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项目,但因全球突发的疫情,各国策展人商定今年先举办线上展览,中国与乌拉圭的展览成为第一个实现的线上展,为日后的系列展览提供了基础和范例。他提出选取“材料艺术”为切入点来增进两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因为物质材料是一种共通的语言,一旦被赋予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就可以打破不同语种的隔阂和观念的藩篱,让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成为可能。两国策展人分别邀请了中-乌两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们参展,以中国为例,32位艺术家携60余件作品参展,他们多是来自williamhill官网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10余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学者型艺术家,对材料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探索和表达,很好地展示了中国当代材料艺术的新面貌和新视野。最后,他期许两国艺术家们能以材料艺术增进交流、共筑美好,也愿疫情早日散去,期待线下相聚。

费尔南多·卢格里斯先生对该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在乌拉圭独立196周年纪念日迎来此次文化交流活动象征着两国当代艺术交流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于两国学术文化合作具有新里程碑意义,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他特别提出,1825年8月25日,乌拉圭颁布了三项法律:《独立法》《联盟法》和《旗帜法》,展览主题 “唯物思维(Material Thinking)”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乌拉圭宣告独立时颁布的法律致敬,每个艺术家的作品独立且创新,他们通过与作品之间的意境结合,使观众对于物质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也是对两国友好合作的致敬。他细致地介绍了六位乌拉圭参展艺术家在中国的艺术经历与情缘,并希望本次展览在材料研究领域开启新的可能性,以发展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当代艺术模式。

展览学术主持马赛代表展览承办单位介绍了展览筹备策划、作品征集、网站搭建、学术研究等系列工作。他表示在疫情期间将线下展览转向线上举行,获得了包括乌拉圭在内的十余个国家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支持,因为线上展览可以在展示各国优秀材料艺术作品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国际材料艺术研究的案例库,为日后深化研究奠定基础。另外,线上展览也可以为未来的线下交流和国际双年展的开展储备艺术家资源并持续宣传预热,扩大国际影响力。他在观展中发现艺术家们对材料艺术的理解不尽相同,从软材料到硬材料,从传统材料到新型材料,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从平面、立体到装置表达等等,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从物质材料到艺术媒介的转化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展开历史的、生命的、社会的不同维度。他针对研讨会和后续的学术研究提出三个探讨话题:一是材料与叙事;二是材料与身份(民族、性别、地域、阶层等);三是如何通过对材料、新材料与新唯物主义的持续探究来重新理解物质,重新建构当代艺术。

拉圭尔·勒杰尔格女士在致辞中对合作单位williamhill官网和乌拉圭驻华使领馆表示诚挚的感谢,她认为正是策展团队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和慷慨付出才使得展览得以落地成真。她介绍了乌拉圭方面的策展情况,策展团队遴选了一批在当代物质艺术领域里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参展,他们的创作广泛使用了各种材料(如木材、金属、纸张、混凝土、废物、塑料、织物等)和技术(二维、三维和虚拟技术),使作品更贴近展览的主题“唯物思维”。参展艺术家们来自不同的艺术团体,所受到的艺术教育也不同。同时,策展团队在选择上注意性别和代际平衡,有从业较长的职业艺术家,也有刚在艺术界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他们中有些居住在乌拉圭,有些居住在国外,如瑞典、冰岛、西班牙、阿根廷等,但他们不断地通过丰富的经验进行艺术创作以彰显乌拉圭力量。她希望通过展览交流共同建立一个国际材料艺术社区,搭建在线学习、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让其成为两国人民艺术沟通的桥梁。

20210825-中国-乌拉圭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视频会议截屏-研讨会嘉宾.png

参展艺术家在研讨会上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研讨会部分,张敢教授担任此次会议的学术主持人,参展艺术家拉圭尔·勒杰尔格,williamhill官网美术学院林乐成,乌拉圭参展艺术家、纽约州立大学荣誉教授安娜·蒂斯科尼亚(Ana Tiscornia),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郅敏,巴勃罗·康德(Pablo Conde),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纸艺术研究所负责人李洪波,视觉传达设计教授杰拉尔多·戈德瓦瑟(Gerardo Goldwasser)先后发言,介绍自己的创作历程与艺术理念。

20210825-中国-乌拉圭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视频会议截屏-拉圭尔·勒杰尔格.png

拉圭尔·勒杰尔格在演讲中分享作品创作细节

林乐成在演讲中分享近年来的竹媒材作品

拉圭尔·勒杰尔格亦携作品参展,她的演讲题目为“天气:作为领域的物质(Intemperie: lamateriacomo territorio)”。她主要阐述了参展作品《户外(Intemperie)》的创作理念,因长期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关注,以及自己近15年来所参与的洪水救治等方面的工作,她的作品收集了被洪水淹没、摧毁的记忆,包括相关的文档图片(家庭照片、情书、童年的画)等等,从而把这些关于水的、个人的或社区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遗产”拯救出来,通过艺术创作把多维度的记忆在另一个领域物化为新的事件和场所。林乐成以“从乡村生活里撷取新灵感,在竹形构造中探索光媒材”为题结合参展作品阐述了自己近年来对竹媒材的艺术探索和创作实践。他认为“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人文属性,三年前他因乡村振兴项目走进江南乡村,漫山遍野的竹子给他带来了灵感,于是竹子成了他创作的材料,当地农民成为他创作的助手,当地自然景观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当地竹文化的气质和传统成为他创作的内核。因而,他认为回归自然、师法自然、叙事自然是一个艺术家的追求,而竹媒材则带给自己实践这种追求的契机。

郅敏在演讲中分享他的系列作品之《天象四神-朱雀》

安娜·蒂斯科尼亚女士以“失落的墙(Murosperdidos)”为题分享了自己创作理念。她多以建筑学切入创作,位移、裂缝、碎片、不确定性和重复性在她的作品中极为常见,从而体现破坏和错位语言之间的一种矛盾性联系。纤维木、石膏、丙烯油画和马赛克,以及极具现代主义共鸣的墙纸和面料碎片,都是她使用的基本材料。她试图将显而易见的偶然性与精心雕琢的计算性融合到一个结构的碎片中,以此激发人们对于物理脆弱性和意识形态失败性的感知。她的作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它原本的物理属性,它的实质性;另一个是它的实质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是通过它的负空间。她认为这种空白空间只有通过存在的东西才有可能展现。郅敏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创新”为题,分享自己近20年来对陶瓷媒介当代语言转化的探索和实践。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神”为例,展示自己新创作的“天象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系列作品,并阐释其采用的汉子“永字八法”构造方法,以单体的组合而形成“雕塑”,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语言。他的作品因多样的塑造方式灵活应用于展览空间、公共空间中,同时他的新探索也将持续下去,希望“以材料的方式触探那个极大未知的无尽世界”。

20210825-中国-乌拉圭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视频会议截屏-李洪波.png

李洪波在演讲中分享作品《我》

乌拉圭参展艺术家巴勃罗·康德以“在 ‘存在 ’与 ‘看似 ’之间(Entreel Seryel Parecer)”为题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他以木头、瓷砖、床单等物件为元素创作装置艺术作品,从而构造一种可以体验的场景,产生新的解读和疑问,并希望观众在此基础上与艺术家进行沟通交流。李洪波教授以“看见思考”为题分享了一件作品的创作历程。他曾在世界各国做展览或艺术驻留项目,并体验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等,不同文化习惯的融合成为他创作的主题。他认为报纸是承载不同文化的创作媒材,于是他与大使馆联络希望获得各国的报纸,然而电子媒体普遍取代了纸媒,他意识到传统的封闭文明逐渐被一种电子文明或者说更大的文明和趋势所同化。他在香港个展的作品《我》采用了世界上100多种报纸制作了四个人种的雕像,作品可以拉伸和延展,象征着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叠合。材料语言、作品语言与思考语言的内在统一是他的艺术追求。杰拉尔多·戈德瓦瑟以《循环冷却(Frío circular)》分享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材料艺术的探索。在材料思维的探索中,他喜欢利用缝纫工具的功能变化来进行创作,他所使用的材料还会受到故事、回忆和物品特征的影响。他认为物化是在不同的情景中形成的,一个是记忆,一是对原材料的利用,还有当代艺术创作,这些构成了他创作的要素。

线上开幕式

最后,张敢作研讨会总结,希望大家在线上展览交流的同时深化对当代材料艺术的学术研究,《williamhill美术》杂志和“国际材料艺术研究”网站会持续更新和推进该项研究。同时,他也请国内外艺术家们持续关注后续的与西班牙、阿根廷、波兰、拉脱维亚等国的交流展,以及将于明年举行的“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期待与各国艺术家们线下再会。

展览网址:www.international-material-art-study.org

供稿:美术学院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2021年08月27日 13:44:5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