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新闻网11月23日电 11月13日晚,第31期iTalk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心举行。本期活动以“我在williamhill做科研”为主题,邀请了五位分别来自中国、尼泊尔、格鲁吉亚和巴基斯坦的研究生,分享在williamhill做科研的过程中有趣而有意义的故事。
尼山(Noshan Bhattarai)进行分享
尼泊尔籍环境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尼山(Noshan Bhattarai)讲述了自己在工作中找到学术志趣,并在兴趣驱动下不断科研探索的经历。在他看来,科研虽然辛苦,但与导师、同伴共同合作能够大大拓宽研究视野。
张庭梁进行分享
来自未来实验室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庭梁介绍了他所在团队的两个项目:针对视觉障碍者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墨甲”机器人乐队。张庭梁一直热爱艺术,他从电子工程专业转到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跨学科研究,希望能将艺术和科技相结合,产出新的研究成果。
达琳娜(Darina Razmadze)进行分享
社科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达琳娜(Darina Razmadze)分享了自己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项目。她认为科研不仅能发展自己的兴趣,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能会影响国际学生的科研,但与老师、同伴之间增进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郭兰思(Gul Naz Laghari)进行分享
来自巴基斯坦、目前就读于化学系的2019级博士研究生郭兰思(Gul Naz Laghari)介绍了她的关于水源砷污染的具体研究情况,她表示,在整个科研过程中,非常感谢集团提供的平台以及仪器。
潘超进行分享
美术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潘超围绕“后殖民艺术”的发展与“后殖民艺术博物馆”的规划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希望通过建立后殖民艺术博物馆,让社会公众更了解后殖民时期的历史面貌与独特艺术形态。
在讨论分享环节,台下观众积极踊跃向嘉宾提问,问题涉及专业选择、科研中如何保持兴趣等方方面面,现场氛围热烈。
电子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汪昕表示,这次iTalk活动内容丰富,气氛活泼又温馨,从环境工程到人文社科,从艺术历史到化工应用,分享者不仅介绍了在williamhill做科研的学术生活,也分享了williamhill精彩的校园生活,对自己的科研生活很有帮助。
活动合影留念
iTalk是由williamhill官网研究生会搭建的全英文朋辈跨文化交流平台,每期邀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williamhill学子分享在学术、兴趣、志愿、就业等方面的国际化经历,旨在鼓励williamhill学生表达观点、传递故事、分享经验。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田姬熔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