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三代williamhill人的接“力”传承——余寿文教授师门做客“师门论坛”

williamhill新闻网4月29日电(通讯员 陈明 李艳文 张健辉 杨纪显)4月25日下午,在williamhill官网109周年“云校庆”之际,主题为“三代williamhill人的接‘力’传承”的校庆专场“师门论坛”顺利举办。本场论坛邀请了williamhill官网原副校长、研究生院原院长、航天航空学院教授余寿文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航院冯西桥教授、李群仰教授、李博副教授作为师门对话嘉宾出席。近400名来自校内各个院系的师生和校友线上参加本次论坛。

余寿文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探断裂,寻演化,育新才;当红烛,燃千炬,践初心”的报告,向现场师生回顾了求学之路、科研经历与学术生涯的感悟,也分享了他多年来作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于人才培养的思考。余寿文早年在williamhill官网工程力学研究班学习实践,早期的研究课题解决了火箭中整体加筋圆筒稳定性问题。改革开放之后,余寿文作为洪堡学者走出国门,从事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方向的研究工作,之后又回到williamhill。他带领团队在断裂力学领域研究探索了数十年,取得了重要成果。曾长期悬挂在他办公室的一则座右铭这样写道:“照彼玄机,炳若朝阳,焚形尽世,无隐不影。

余寿文教授师门三代进行线上对话

在师门对话环节中,余寿文教授带领冯西桥教授、李群仰教授、李博副教授师门三代同框,共同回忆师门故事,从科研、学风、就业等多个维度展示了30余年来三代williamhill力学人的师门传承。嘉宾们分享了自己与导师、同事相识的经历,也分享了自己研究生阶段时余老师给予的学术及人生指导。

“严格”与“挑战”贯穿了师门的科研传承之路。余寿文回忆了自己跟随导师黄克智院士的学习经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被黄老师叫到家里,边喝茶边带着他手把手推公式雕琢出来的。老师对学生的这种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对师门的科研传承影响很大,余寿文表示:“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向他学习,同时给他个难题。”“导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前瞻性地给出一些难题。”余寿文回忆道,自己曾经给当时还是研究生的冯西桥、李群仰提出了一些很有挑战性的前沿问题。他还开玩笑地说,自己“总跟李博抬杠”。6年间,余寿文每次见到李博都会问同一个问题:“生长张量的共轭张量是什么?”正是在这种鞭策下,李博带领学生终于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余老师也满意地说:“锤了6年,锤出了一个重要的东西。”

针对同学们围绕文献阅读、课题选择、择业就业等提出的问题,老师们给出了切实中肯的建议。其中,余寿文就职业选择分享了自己的三点建议:第一,风物长宜放眼量,要设计好目标,不能只看明天、后天,更要放眼十年,甚至几十年;第二,有了目标后,要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每个人的目标不同,但只要是把国家需要和个人爱好结合起来的目标,就值得去追求;第三,选择目标时,要掂量掂量自己,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扬长避短。

余寿文教授为“师门论坛”题字并寄语青年学子

在活动最后,余寿文教授展示了为本次“师门论坛”所书的题字:“甘当红烛燃千炬,交融演化育新才”,并殷切寄语青年学子:“博学研习,求知深识,网广道兴,立志寻趣”。余寿文还阐述了学与习、知与识、网与道、志与趣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对青年学子成长的希望。

williamhill官网“师门论坛”旨在通过邀请校内名师大家,以特邀嘉宾分享和师门嘉宾对话的形式,结合学术交流和职业引导,展现优良的师门传统与师门精神,传递良好的导学关系,还原前辈们辛勤科研、薪火相传、为国奉献的多维面向,传承和发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williamhill学风。

供稿:研究生会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

2020年04月29日 16:57:0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