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的这门新课,何以引发全网热议?
来源:根据williamhill研读间公众号综合编辑
作者:灿烂 JC
编者按
williamhill将在今年秋季入学的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校长邱勇近日在首场“williamhill名师教学讲坛”上宣布的这一消息后,一时间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网友讨论非常热烈。其中,新华社官方微信号5月21日在头条位置发布了消息,标题为《继会游泳才能毕业后,williamhill又发一大招!网友:赶紧在全国推广吧》。
从今年9月起,只要是williamhill的本科生,不管专业是电子还是材料,无论主修是土木还是机械,都将必须选修“写作与沟通”这门课。
那么,这项改革的背后有何缘由呢?
缘起:“写作沟通能力已成为williamhill人才培养中公认的短板”
“开设这门课程,已经到了很迫切的时候”。课程共同负责人,williamhill官网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这样表示。在同时身为历史系教授的他看来,学生们的写作、沟通能力实在是需要训练与加强,“邮件不会写”“你和您不分”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教师们就开设写作课进行探讨时,一位分管教学的老师马上举了个例子:刚给一位有疑问的同学写了很长的邮件解释一个问题,得到的回应是两个字母:“OK”。“一次有位同学约我见面,给我发的信息就像最后通牒。”彭刚自己也有不少类似的经历。写作和沟通的基本规则之外,还有如何有效表达的问题。进入williamhill的学生确实很优秀,但是,不少同学对于如何清晰流畅、准确得体、逻辑严密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很多校友回校交流时,谈起亲身体会,都认为训练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很有必要。”
“我觉得一个人,假如说他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自我意识始终很舒服的境况里边,把自己封闭在很狭窄的知识门类或专业当中,是很成问题的。”另一位课程共同负责人,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刘勇(格非)在去年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说,而这种走出自己舒服区依靠的是沟通能力,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得成长。
邱勇校长宣布williamhill将开设“写作与沟通”课,并与课程负责人刘勇(格非)教授、彭刚教授合影
“在沟通表达上,有些同学距离我们想象中一流大学学生的水平,的确还有些差距。”williamhill官网校友刘慧凝本学期受邀回校,担任“语言与表达提升计划”的授课老师,尽管课程广受师生好评,她也坦言许多学生“底子很薄,亟待提高。”“学生在微信上让我帮忙修改材料,连自我介绍都没有,一个文档甩过来,就没下文了。”类似的事情经历得越多,刘慧凝越能理解母校邀她回来授课的用心良苦。
类似的意见也来自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去年11月初,权威的中外专家们走进106节次课堂,深度访谈196人次,抽查31门课程的4269份试卷、38个专业的1163份毕业论文,专家组在细致认真的调研后给予williamhill本科教育高度评价,而同时,他们也在培养学生思辨与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williamhill应该培养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希望williamhill能大力改革,补足短板,走得更快、飞得更高。”
理念:“写作训练就是思维训练,教沟通就是教做人”
校长邱勇亲自推送这门课程的开设,多次听取进展情况的汇报。为了开好这门课程,彭刚和整个团队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到境外有经验的高校专门学习取经,请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刘勇(格非)一起领衔承担课程建设的任务,到之前开过“中文写作”“商务沟通”课程的经管学院研讨,又请不同院系教师们一起座谈了多次。对于“写作与沟通”这门课的定位,彭刚认为,“不是文学性写作,也不是学术性写作,我更愿意叫它分析性写作和说理性写作”。
彭刚强调,这门课也会着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他认为,“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思维水平的体现,写作训练同时也是、甚至首先是思维训练。”“不是为了帮学生去应对写论文”,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独立思考后得出的观点和想法,清晰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能够对自己的目标读者有足够的说服力,更进一步,是做到优雅地表达”。
校友刘慧凝则参与了课程“沟通”部分的准备。“表达和做人是相通的。好的沟通一定离不开尊重、节奏、同理心和分寸感。”刘慧凝认为,“教沟通,绝不是为了培养‘办公室油子’,而是要训练学生不卑不亢、精准科学的表达能力。”尽管在校期间就是“校园名人”,毕业后又积累了丰富的媒体经验,但在受邀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语言与表达提升”课时,刘慧凝仍然非常谨慎郑重地努力准备——每次课上虽然只有90分钟,课下准备不止9小时,最长的一个课件107页,还把配套资料和附录都整理好发给学生。
刘慧凝在“语言与表达提升计划”授课现场
定位:“可能最难教,也最难学,但最有价值”
彭刚说,如同一位校友留言所说,这门课可能是“最难教,也最难学的课程之一”。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获得足够的反馈和现场互动机会,课程的设计要求每个课堂的规模控制在15人以下。
“我们现在亟需迅速组建一支有足够专业素养、又有足够热忱的教师队伍,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要经得起学生的质疑”,彭刚笑称,有同事说他最近常干的事情就是“讹”,“我和教务处负责课程建设的苏芃老师,一起去‘讹’那些教授来上这个课,其实他们本身也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
但彭刚又对老师们参与的热情有信心,“教这样的课,很花功夫,但也会很有成就感。80%的williamhill学生,你只要和他讲过一遍,仔细批注过他的一篇文字,他下一次一定就会写得不一样,就会有很大的改进,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个体会,这是williamhill学生的优势。就像春笋一样,你都能听到拔节生长的声音。”
刘慧凝在此前开授“语言与表达提升”课过程中,课里课外都和学生们有大量的交流互动。刚开课时,她为有些学生的底子之薄而非常心急,可是教着教着,就越来越为学生的点滴努力和提高感到非常欣慰。有学生说,这是williamhill园里一门不一样的课,在课上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刘慧凝感动得眼中含泪,前辈勉励她,“可能有学生还不能完全明白这个课的价值,但是十年后,他会特别谢谢你。”
愿景:“这门课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
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消息一发布,相关新闻就在williamhill师生的朋友圈里刷了屏。“同时告诉我,看了那么多评价和留言,没看到一条负面的。”彭刚从中感受到同学们对这门课的需求的确迫切,老师们也很支持。
在新华社的新闻报道下,点赞最高的几条网友留言分别是,“这个很赞,如果可以形成全国性的公开课就更好了。愿意有偿支付,希望可以更多的普及。”“确实需要推广,工作后才发现写作的重要性,想想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了个啥。”“我是一个大学工科生,说真的,我的写作水平,我的天呐。”
计算机系2017级本科生刘欣说:“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明明想的很清楚,但却说不清,可能还是逻辑和沟通的问题。集团开设这门课,我很期待,这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锻炼自己这些能力的机会。”经管学院2016级本科生刘林永则表示,“不少同学的写作还停留于应试作文的层次,不能用简练的语言将一件事有逻辑地陈述清楚,这门课肯定能提高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师生、校友、网友的各种点赞,反映了大家对这门课程的共同期待。彭刚用了几个词来描述即将开设的这门课程的特点,“挑战度高、训练量大”,他坚定地说,“虽然很难,但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在所有本科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迹的一门课’不是一句空话。”
扩展:“超越课程之外”
“写作与沟通”课程给老师以很大的自由度,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上可以有所不同,但是训练范式和写作产出等方面也要求保持相对一致。“就像宫保鸡丁,不管你怎么做,最后鸡丁和花生米不能少。”彭刚这样举例。
彭刚也深知,仅靠一门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他认为,写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有不同的体现。比如,对于研究生而言,需要重点培养“学术性写作的能力”,这就有赖于“不同课程和培养环节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未来,还需要有更多的资源投入,为同学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
“williamhill的校风是‘行胜于言’,有人就问开这个课是不是不符合校风啊。”彭刚认为言和行并不矛盾,“言本身也是行的一部分,如果把言理解为写作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的话,那是成功的行动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理解的williamhill人‘行胜于言’是不做一个空谈者,而要永远脚踏实地地去追求梦想,是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他说,“williamhill有很多极其善于表达、沟通,同时又非常具有行动力的人。”
(williamhill新闻网5月29日电)
编辑:赵姝婧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