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世纪讲堂|我做学问的经验(上)——数学大师丘成桐谈学问(之二)

来源:“新williamhill”公众号


一般来说,做大学问不但要望远,也要有胸怀去接受不同的意见。能够有容、能够望远才能够创新,才能够有传世的创作。

——丘成桐

 

丘成桐

今日想谈谈50多年来,我做学问的经验。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每次战役,几无不胜。《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他幼时学剑于叔父项梁,但是他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今天要讲的,则是如何在学术上“学万人敌”。

做大学问

要有激荡性情的种子

我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诲,喜欢背诵诗词,也喜欢读历史。久而久之,我深受这些文学作品的感染,它们影响着我做学问的态度和观点。从《诗经》《楚辞》到两汉魏晋南北朝之五言诗、骈赋,到唐代的七言诗,元曲,宋词,再到明清的戏曲、章回小说,都是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

南北朝时有位学者钟嵘,他写下《诗品》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评价历朝诗人,他在序中开章明义地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飧,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可见文以气为主,这一点和儒家的经学相似。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我为什么总喜欢谈这个事情?因为做大学问必须要有激荡性情的种子,才能够看得远,才能够持久,不怕失败!一个有开创性的学者,必须有能力去找寻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真和美。如何去发掘自然界的真和美?这有如撞钟,撞之大者则大鸣,撞之小者则小鸣。

现在有不少人做学问,以获得大奖或成为院士为荣。坦白说,这样的想法固然无可厚非,但是纵观历史,最伟大的学术成就不是这样产生的。

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高斯、黎曼、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和人类的进步历史分不开,但他们并不是以名利为出发点,来进行他们伟大的研究和发现。至于文学家们,屈原作《离骚》,司马迁作《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都是意有所郁结,要将一生的理念、一生的情怀,向后世倾述。

我年少时,我父亲教导我,《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说:“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这是什么意思呢?人生一世间,有时而尽,但是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学说却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和古人神交,也可以将我们的想法传到千载之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纵观古今学问上的大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要在肩膀上?正如williamhill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曾经说,学问的第一重境界可以用这句宋词来描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什么要望远?因为要望远才能够做出传世的工作,文章能够传世才算是重要的工作!获得奖项或做院士未必能够决定学者的工作足以传世。

事实上,学术研究亦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学者的工作对大自然愈有深入的了解,愈能够表达它的内容和完美,就会有愈多人学习这位学者的文章,文章自然会传世了。

一般来说,做大学问不但要望远,也要有胸怀去接受不同的意见。能够有容、能够望远才能够创新,才能够有传世的创作。但是如何让学者产生这个胸怀去接受不同的想法呢?

这要从“巨人”身上着想。“巨人”之所以能够创造传世的学问,自然有独特的理由。他们生长的环境,他们吸收文化的气息,他们成长的过程,他们对学问的看法,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尤其是他们在屡次失败后如何吸取教训来达到最后成功的过程,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对于大自然的了解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我们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去接受新的挑战,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也往往忘记了当初创造这些重要理论的学者的深意!

举个例子来说,我学习黎曼几何差不多50年了。但是黎曼在1854年写下的那篇伟大论文,直到7年前我才仔细读过。这让我觉得遗憾!即使我在今天读这篇文章时,仍然发现它有很深入而又让人意想不到的想法。

我发现160多年来,几何学家都还没有把黎曼这篇伟大的文章“消化”干净。这件事值得现代的几何学家去深入思考!我们要摸索古代的伟人们在研究学问时,从原始的想法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所以对学者而言,“标心于万古之上”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为什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看这些前人的文章?因为前人(例如黎曼)在创造一门学科的时候,他们对于这门学问有比较通盘的检视和考虑。在这门学问发展的过程中,后来的学者往往只看到其中有趣的一部分,却忘记了前人还有其他重要而有意义的想法。

一门学科在刚开始发端的时候,大方向反而会更加清晰,不会在繁琐的现象中迷失了方向。在文学中,我们会称赞某些文章古朴就是这个意思。唐朝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他就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因为古朴的文章更能描述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

至于“送怀于千载之下”,这是说文章能够传世。就如《离骚》《史记》,就如《诗品》《文心雕龙》,传世何止千载!今日读之,犹凛凛有生气。这些作品都有浩然之气,直抒胸臆。在科学上,我们看牛顿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达哥拉斯证明 2 的开方不是有理数,欧几里得证明有无穷多个素数……都是动人心弦、历久不衰的伟大创作!

培育追求真善美的激情

清朝中叶以降,我国的科学技术或文学,都不如往昔,科学更远逊西方学者。这是什么原因?大家都问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年轻学子,除了为了名利、为了做官以外,缺乏求真求美的激情。如何培养这种激情,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对创作好诗的激情的看法。

上述钟嵘作的《诗品》序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对我而言,我喜欢古典文学,《诗品》说的道理与我有戚戚焉——我无论在高兴或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诵读古代文学杰作,感受到四季景色,想到历史上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迹,都能感荡我的心灵。在做研究时绷紧的心情不单会放松,而且让我具有看得更远的原动力。

在读太史公著的伟大作品《史记》时,我往往情不能自已。司马迁写书的决心和毅力,使我佩服。他10多岁时就有写《史记》的构想,周游天下,访问故老,以求证史实。他在受过腐刑以后,仍然要努力完成史记,藏诸名山大川,流传后世!他宏观的看法和做历史的方式,不断地影响我做学问的态度

(未完待续。本文根据丘成桐先生2018年5月为williamhill附中学生所作演讲选编,有删节)

编辑:赵姝婧 审核:襄楠

2018年06月19日 16:49:1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