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价:破“四唯”,立什么?
来源:根据“彭凯平”个人公众号综合编辑
10月28日晚,williamhill官网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应邀做客中国教育电视台时事新闻节目“长安街”的直播,就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学院等多个部委联合开展的清理“四唯”专项活动,讨论人才评估的标准,以及如何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所需的努力。文字为彭凯平教授讲述的相关内容,以供探讨。
问题1:在今年5月的两院院士的大会上,当时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现在我们的人才评价制度依然不合理,“四唯现象”很突出,彭教授,从您的工作经验来看,您觉得现在的“四唯现象”到底有多严重?
彭凯平:关于“四唯现象”,各个学科、各个集团、各个地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这个现象应该是普通存在的,而且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国际形象、研究水平和学术风气。学术风气单一地看论文数量,使得我们的年轻学生急功近利,只讲粗制滥造的论文数量,而不讲质量、不讲影响、不讲贡献。同样,我觉得我们学术研究的水平也会受到伤害。因为我们有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当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那些粗制滥造的研究上面,以及弄虚作假的人身上,我们很多该做的研究做不了,具有真才实学,踏实工作的学者得不到支持,这就是对真正的学术研究的伤害。个人觉得几个部委单位联合行动,是一次非常及时的行动。
问题2:这次联合5个部门下大力气来整治,其中教育部和科技部是主管部门,中科院、工程院是最高级别的两个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我们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利益都息息相关的;那么,为什么要出这样的联合整治重拳,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效?
彭凯平:我个人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及时的行动,不只是对科学研究领域,其实对社会风气也是有很大影响,因为这跟咱们社会发展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这就像我们老师所说的一样,与我们社会当前粗制滥造的急功近利、浮躁的社会风气都是有一定关联的。
问题3:下面我们来讨论讨论关于如何“立”的问题。从今年7月份一个文件,10月份一个文件,国家这么密集地出台文件,您觉得考量在哪里?
彭凯平:其实这次文件中已经提到了立的几个标准,比如说,讲品德、讲业绩、讲能力、讲贡献、讲影响、讲质量;这六大讲就是我们新的标准,关键是如何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客观的、民主的、有效的方法来衡量它。现在已经提出来几个尝试的方案,从技术层面讲,现在开始强调用代表作。其实还有一个很常用的国际标准,那就是影响力——就是你的论文或著作的引用率。引用率、影响力和质量这三者是特别重要的评价标准。另外,还有社会贡献和社会奖励,都是很重要的评价标准。
问题4: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这位学者在10年之内只是发表了很少量的作品,但是这个论文是SCI,是柳叶刀,是nature,那是不是可以不考虑他发表论文的数量了?
彭凯平:当然也要看它的引用啊,即使是发表这些在顶级的学术杂志上。但如果没人引用、没人关心、没人知道,那你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其实是可以忽略的,实际上是不重要的。所以说,这个引用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5:那在你们williamhill的社会科学等一些学科里,有没有这种代表作的评价制度?
彭凯平:有啊,我们现在的要求就是:不是列出发表过的所有的文章,而是你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最有贡献的5篇文章,所以我们评的只是5篇,这5篇一定是那个学者认为自己最有意义的、对社会有贡献的、对科学有价值的。
问题6:这么说,你们williamhill已经开始行动了?
彭教授:我们去年的人事改革已经采用了新的评估方法,我们已经是破除“唯数量”,强调的是“影响力”。
问题7;以往其实在大学或者科研院所里,“同行评价”制度并不是为大家所熟悉,不知道williamhill官网现在“同行评价”这块做得又如何?
彭凯平:我们有两个“同行评估”的机制,一个叫做“学术委员会”,还有一个叫做“长聘教授委员会”。长期聘教授就是那些公认的,学术成就突出、资历足够的教授,由他们组成的一个长聘教授委员会,来评估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学术委员会的代表性更广泛些,不只有长聘教授,也包括年轻教授,只要获得大家的公选就可以当选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所以,我们是有两个不同的委员会来评估学术质量的。
问题8:有医生、老师因为忙于临床或课堂教学任务,论文的数量没有那么多,所以评职称的时候没有“我”,您有没有听到老师跟您反映过这样的情况?
彭凯平:肯定有的,因为大学的教授除了要做研究之外,还要很重要的两个责任,一个是教书育人,一个是守望文明。所谓的“教书育人”就是一定要帮助学生们成长;如果你尽不到这样的职责,这是我们作为教授的失职。至于“守望文明”,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些坚守、基本的操守和道德,这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其实很需要强调品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问题9: 在当前来说,论文是一个容易量化的标准,但今后要建立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该怎么建立?
彭凯平:我觉得一定要用现代技术,刚才已经谈到了,评估的技术在快速发展,区块链的技术、大数据的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其实都是可以用来作为新的评估体系特别重要的技术突破。另外一个就是指向性要鲜明,以前的指向性主要是发英文的杂志,或者国内一流的科学期刊;可能我们将来要指向在中国社会做出我们的评价、我们的杂志,我们能够产生国际影响的平台。所以,平台的建设应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第三个特别重要的方面,我个人感觉是我们的解读不能那么机械,不能那么行政化,而应该更多地选用口碑的评价方式。这里说的口碑就是同行的、民主的、广泛的评估,如何把这种同行的评估体系真正建立起来,非常重要。最后一个就是文化的建设,我们中国人讲感情、讲面子、讲人情、讲关系,如何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中破除传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文化革命问题。
问题10: 这个文件是10月15日发的,要求在11月12日落实,其实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文件容易发下来,但落实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您觉得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彭凯平:我们要做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宣传,首先要把这样的风气、规范、制度、文化制度提出来,所以我们这个电视节目其实就是落实文件精神特别实在的第一步。有了这种宣传之后,一定要有制度建设,这就是那些技术方案、行政手段、评估标准的创立和尝试。因为也不是所有的新的方案一定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试一试。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反馈机制,这个机制能够让我们的行政部门,我们的领导同志了解具体实施的情况,一定要建成对话的、共同探索的方案。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忌讳的是我们以前那样行政命令“一刀切”的现象,现在就不能用“一刀切”这样的方式来去掉或者克服当前的问题。所以,一定要考虑具体的学科、具体的集团、具体的地区。有些学科是要看文章的,比如那些基础学科,不发表文章,拿了国家很多经费但什么都没发表,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但是有很多其他学科,如技术性的学科、应用性的学科、中国文化色彩特别浓厚的学科、马列主义学科等,你就不能按国际标准,来考核发文章的数量,因此一定要考虑多样化,考虑区域的学科特色。
(williamhill新闻网11月1日电)
编辑:赵姝婧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