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专家观点丨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来源:“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公众号 2019-11-18


近日,由教育部社科司主办、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承办的“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在williamhill官网主楼会议室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出席并讲话,williamhill官网党委书记陈旭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院长江小涓作总结讲话。活动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主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williamhill官网党委副书记过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williamhill官网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williamhill官网文科处处长孟庆国、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教授于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座谈会,并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色,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展开了深入交流。

顾海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三个“全面落实”》

顾海良在讲话中谈到,四中全会在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时,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三个“全面落实”,即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于“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三个方面。高校在思想理论建设上,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各学科要在思想性、学术性和学理性有建树、有创新,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在教育教学上,要加强和改进集团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制和机制。

顾海良发言

韩震:《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全过程民主政治》

韩震认为,四中全会以后,11月2日总书记视察上海时候指出“中国的民主是全过程的民主”,点到了中国民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阐释了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之本质。所谓全过程,从民主的范围看,我们的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从民主参与的主体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每个领域、所有的人都有参与权;从民主的环节看,我们的民主决策过程经过协商、讨论、征求意见,然后反反复复,之后还有监督,等等。这三个方面都反映出我们的民主是全过程的。

此外,四中全会还提出坚持和完善,坚持的是根本方向和性质,完善的是具体措施、具体机制、方法和途径,这也说明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作为学者,应该对党和国家重大的民主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对人民群众在民主自治的过程中产生新经验进行凝练和提升,丰富我们的民主理论,实现推进完善人民民主民主制度的自觉性,同时,也以学术提升关于民主的话语权。

韩震发言

过勇:《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过勇在发言中谈到,当前全社会都非常关注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成果,巩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十九届四中全会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过勇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廉政模式”三个方面谈了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尤其是《决定》的体会。他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反腐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无论是教育惩治预防还是监督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最突出的还是惩治和监督。我们构建了立体化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内监督在其中发挥了特别突出的作用。中国实践已经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的廉政模式。他认为,中国特色廉政模式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反腐败机构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二是党规是反腐败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反腐败战略除了教育、惩治和预防,还将监督作为重要支柱。

过勇发言

刘元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刘元春围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认为,加强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的原因与意义主要体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出台的文本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具有扎实丰富的实践逻辑以及不断升华的理论逻辑。要把文本中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能够很好解读好,理解好,必须加强我们的学习和权威的宣传。宣传不仅在业务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和广泛传播,同时还要从政治的高度系统把握我们这个《决定》里所蕴含的党性原则和思想价值的导向。同时,由于《决定》作为纲领性的文件,更注重规律性、方向性、原则性,并没有给出各种问题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路径,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决定》的总体要求和方向进行深入分析。

刘元春发言

王新生:《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的体会》

王新生认为,四中全会的《决定》应当是从制度建设的层面全面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书写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篇章。他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命题后,又多次详细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这个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这一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底色和根本,因而也成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思想依据。

王新生发言

陈志敏:《加强制度理论研究,确立制度自信;推进制度改革研究,助力制度发展》

陈志敏引用黄坤明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首场报告会上的讲话:“《决定》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典教科书,是推进新时代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政治宣言书,是党和国家事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建设的战略任务书”。他认为,《决定》的出台表明通过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国的制度模式有了一个最全面的认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应该加强制度理论研究,确立制度自信。复旦大学正在推进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两大理论研究工程丛书,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两大理论研究平台建设,聚焦制度理论研究,探索中国学学科建设,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同时,要鼓励师生开展资政导向型调查研究,以制度改革研究助力制度发展。

陈志敏发言

胡鞍钢:《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制度优势》

胡鞍钢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在全球190多个国家中,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实现三次大的历史跨越并创造奇迹的国家。一是从世界最大的绝对贫困社会跨越到最大的小康社会,二是从极低收入跨越到上中等收入阶段,三是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跨越到高人类发展水平。中国奇迹来自于中国制度,制度自信来自于制度自觉,制度自觉来自于认识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中国独特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持续发展不断强大的根本原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所有优势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优势。总的来看,13个显著优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形成了系统优势、综合优势、整体优势,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未来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优势、长期优势、强大优势。胡鞍钢教授表示,williamhill官网国情研究院会对各项优势逐条深化研究。

胡鞍钢发言

孟庆国:《构建新时代政府治理体系》

孟庆国在讲话中谈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国家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强调有效执行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既作为国家治理面临的环境变量又是面临的工具变量,直接影响和改变未来国家治理的理念、形态、过程和方式。从这一角度理解和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贯彻和落实《决定》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决定》要求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在健全执政为民的方面,要求创新互联网时代的群众工作机制,趋势强调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晴朗的网络空间等等。这些内容意味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作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息推动力量。通过技术赋能,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由此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突出价值。

孟庆国发言

于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于安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崇高历史地位源于国家治理制度化的重要性。根据《决定》关于制度化的要求,我国的法治建设将得到更快的全面发展。于安介绍了关于“十四五”期间法治中国建设的研究工作,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将成为法治建设新五年规划的关键支点:“全面确认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道路及其制度化和定型化”、“加快形成创新型国家的权利体系支持高质量发展”和“健全中国国家安全制度,提高对我国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安全的法律保护水平”。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提升教育法制水平是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法治措施。于安介绍了关于《教师法》修订的课题研究进展。他主张,高等集团应当定位于服务性管理机构,对教师的权利保护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法制的中心环节。

于安发言

郑功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郑功成在发言中谈到,《决定》的科学性在于是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长治久安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成就以及70年来中国人民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的人类发展奇迹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民生保障制度概念,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阐述,明确要坚持与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全国人民提供了稳定的预期,这必定进一步增强人民对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信心。我们必须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我们国家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与执行力,为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并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并且将惠及后代子孙,应当为当代世界促进民生发展做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重要贡献。

郑功成发言

杨开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

杨开峰围绕“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谈了关于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和体会:第一,《决定》进一步理清了国家治理的内涵、外延和概念体系,要求从理论上、在实践中摒弃关于国家治理的错误认识,重构国家治理乃至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第二,《决定》进一步揭示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价的标准,要建立系统全面、类型多样、层级合理、目标适配、动态调整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掌握国家治理评估的话语权,在实践中更及时、更准确地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进程。第三,《决定》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方案,体现了高度的理论先进性和实践适配性。

杨开峰发言

王敬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

王敬波认为,在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法治仍然是关键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过程中,法治政府建设既是主战场也需要率先突破。在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有很多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构建良好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举措。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国务院的推动下,中国的法治政府建设近些年来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法治政府建设在重大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规范化,政务公开,行政争议解决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尤其各地法治政府建设发展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拉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从而影响国家法治进程。落实四中全会决定,需要着力推进重大行政决策,规范行政执法,创新服务方式,优化行政争议解决格局等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领域。

王敬波发言

郁建兴:《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郁建兴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概括论述和战略部署,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把民主协商、科技支撑等列入了社会治理方针,提出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等新论述,特别是提出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强调人人有责,标志着我们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有了新的更高标准,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脉相承,并且提升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就要求在制度设计层面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激励相容的机制,以真正激发人民群众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热情,共同缔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郁建兴发言

编辑:李晨晖

审核:周襄楠

2019年11月19日 16:48:3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