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传统 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2017williamhill官网学生社会实践纪实——红色旗帜篇
通讯员 晏慧
今年是建军90周年、“七七事变”80周年,williamhill学子利用暑假奔赴全国各地,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铭记国难国殇,重温红色历史,感受当代军魂,体悟williamhill担当。
追往昔 忆国殇
暑假一开始,来自航院、美术学院、新闻学院、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电子系和日语系的14名同学组成“国殇八十载——南京大屠杀调研支队”,前往南京对从事南京大屠杀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民间人士进行访谈交流。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学们先后采访了原副馆长段月萍和现馆长张建军。段馆长年逾八旬,亲历过日寇侵华的苦难历史,至今对日寇战机疯狂轰炸无辜百姓的惨痛场面记忆犹新,是国殇的历史见证者,也是从建馆初期就参与展陈建设的历史学者。
采访南京大屠杀见证者和史料研究者段月萍。
段月萍告诉同学们,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声音,南京市民义愤填膺,纷纷给市政府写信表达诉求。于是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得以成立,她是领导小组办公室三位工作人员之一。怀着对日本政府否认历史的强烈愤慨和对大屠杀幸存者的深切同情,她主持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屠杀幸存者普查工作。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不到三个月就查到了1756个幸存者。他们大多身心摧残、伤痕累累,很多家庭破裂、亲人罹难。1985年,纪念馆建成后社会反响很大,日本也有很多进步人士前来参观吊唁。
现任馆长张建军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记忆,年轻一代应当了解那段历史、汲取深刻教训、捍卫世界和平。为此,纪念馆采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宣传,这是警示文明颠倒、避免伤痛、尊重生命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调研走访,同学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国殇之痛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华、成才报国的信念和决心。
南京安德门大街,曾经是南京守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战场。支队同学来到由企业家吴先斌出资所建的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参观,并与吴先生本人座谈。博物馆掩映在繁华都市中,是一栋凝重、深沉的灰色四层小楼,就像是血淋淋屠城史一道无法消弭伤疤;楼面上迎面一副巨幅五星红旗,直观地告诉所有参观者什么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什么是“血肉筑成的长城”。
博物馆设有“1937南京记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战风云”“抗战文献”“抗战徽章”等内容。三楼展厅门口镌刻了《义勇军进行曲》词谱,侧面悬挂72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馆内珍藏文物3700余件,包括300余张侵华日军的作战地图,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实物,以及终生致力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采访幸存者的影像资料。四楼作为资料室,陈列着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4万余册。
据吴先生介绍,馆内所有藏品、资料书籍都由他四处奔波搜集而来。藏品按时间顺序排列,每张惨烈的照片、每个痛苦的故事、每个绝望的眼神,带同学们回到现场、深切感受着这段中华民族最深的痛。而一想起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在日本教科书中被淡化、被歪曲、被掩盖,当年挥舞屠刀的战犯们还在靖国神社被供奉参拜,同学们心里更是痛上加痛。
对于创立博物馆的目的,吴先斌先生的话很简单:纪念无辜遇难的同胞,缅怀抗击日寇浴血奋战的先烈,铭记这段屈辱的、同时也令中华儿女奋起的历史。作为企业家,他耗尽千金、历经万难,一手创办这个纯公益性质的“一个人的博物馆”,自2006年运营至今,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同学们暗暗竖起大拇指。
在支队采访结束的时候,恰好有对母子进来参观。母亲站在挂满照片的墙前,给七八岁的孩子耐心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孩子懵懵懂懂、却全神贯注,也许是被现场庄严肃穆的气氛所感染,也许是被唤起了民族深层记忆。
支队成员与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合影。
重温红色历史 感受革命热忱
闽东苏区,位于福建省宁德市,是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今年暑假,热能系班团骨干实践支队奔赴闽东,参观闽东革命纪念馆、闽东烈士陵园,调研宁德市蕉城区畲族乡的中华畲族宫等地,开展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调研实践。
闽东革命纪念碑位于福安市城区,纪念碑边建有闽东革命纪念馆。馆内“畲嫂舍子救曾志”的故事让同学们为之动容:时任福霞县委书记的曾志带领着红军在穷山恶水中与敌人周旋、得了重病,被转移到山区畲族村蓝金妹家。蓝金妹的叔公钟阿章整天早出晚归寻找草药,还将家里唯一的一只报晓鸡熬成汤配上草药给曾志服用。敌人四处搜查,蓝金妹不愿意病重的曾志为躲避敌人再东奔西跑,背着他跌跌撞撞跑到后山,而把自己大声啼哭的孩子藏到路边草堆中——这位好心的畲家嫂子,也许没有多少革命意识,她只知道曾志是为穷苦人做事的好人。正是出于这种纯朴的阶级感情,她才会连自己的孩子都不顾而来救一个红军战士。
在畲族乡中华畲族宫,支队同学感受了畲族的历史文化,重温了闽东苏区的红色历史,领略了抗战时期畲族人民为了民族解放而做出的卓越贡献。支队成员、热能系2015级本科生符津铭感慨说:“我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经常受到大家方方面面的帮助,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温暖。我们苗族也有很多革命故事,这次学习了解畲族革命历史,更加激励自己发愤图强。”
支队张博同学说,通过实践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渴望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华夏振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要不忘脚踏实地,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切实践行实践中领悟到的“红色精神”。
支队同学在闽东革命烈士陵园前合影。
走进戍边军营 触摸当代军魂
90年前,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人民军队从此诞生。90年来,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民族和人民利益进行艰苦卓绝斗争,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国防最有力、最坚实的守护者。
“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在我们安享和平幸福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人民军人在边疆前沿、危险一线的默默守卫。为切身感受人民军队的戍边生活,工业工程系的12名同学们走进了浙江舟山东福山岛的海军军营。
广袤无垠的东海澄澈深邃,苍茫天地、海天一色,祖国的万里海疆波澜壮阔。支队的12名同学面对大海无限遐思,而身后的军营也在时刻提醒着他们:这里,是数十位官兵长年驻守的小岛,远离大陆、远离亲友,景色再美没有人一起欣赏也会兴味索然、也会有种莫名的忧伤,“呆的久了,连呼吸的空气都是死气沉沉”。而驻守这里的将士们常年要面对同样的画面、听着同样的声音,又有着什么样的感触?
来自河南的老班长自2003年起便驻守岛上。他对同学们说,单调寂寞仅仅是戍边生活的一个方面,远离大陆的东福山岛常常因气象原因交通受阻、物资供应不足,给大家带来更多挑战。他还记得有一年过年,气候异常,战士们和往常一样坚守岗位,但军营只剩下大米。大年三十,酱油泡白米饭,就是战士们的年夜饭。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所有人都一边噙着眼泪,一边对家人说一切都好、让家里放心。
生活上的困难不计其数,也绝非常人所能想象和承受。但他们更清楚,身为军人,就要时刻保卫祖国。崇高的使命感让他们忘却所有艰辛,时刻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激情。战士们在山上自发修建了“祖国在我心中”石碑,激励自己传承军魂、奉献青春,无所畏惧、无怨无悔。
实践队员参观舟山保障基地军史馆。
长时间的风浪颠簸和艰苦的海岛环境,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到了海上戍边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了戍边卫国的神圣与伟大,纷纷表示要把所见所闻带回身边的同学,让自己成为传递戍边精神的一个支点,加深同学们对国防事业、对戍边军人的了解,激发大家科技报国的勇气。
探访革命老区 追寻党的足迹
“追寻伟人足迹”实践支队由12名来自环境学院、电子系等的党建和班团骨干组成,暑假期间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湘赣地区和西柏坡、延安地区寻访革命旧址,对基层党建情况进行调研。
在遵义会址前合影。
实践期间,井冈山支队的六名同学参观了毛泽东故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等革命旧址。行进路上,队员们集中阅读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等经典篇目,举办了三次毛泽东思想主题读书交流会。在从井冈山到遵义的火车上,同学们一同阅读《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重要论著,重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历程,全面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的革命路线之争,讨论分析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工农联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论断的正确性。
在井冈山古城镇古城村,同学们入村进户调研基层党建情况。贫困户村民老袁说,家中只有他和年逾古稀的母亲,若没有党员的帮助,生活早就无法维持。现在,他们家已建档立卡、享受低保待遇,党员还给他在镇上介绍了一份零工,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在古城镇古城村采访村民。
支队围绕“关于基层党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变化”开展调研,走访了韶山市的个体经营户、韶山乡团委的党员干部、井冈山古城镇的3家贫困户和遵义红色旅游集团的4位员工。在古城镇,独居的老党员老罗也是贫困户,同学们走进院子发现,房子较为齐整、并不破败。老伯伯透露,前几年赶上政府的“危房救助”项目,政府出资一万五千元,加上自己的多年积蓄,就盖上了新房,对此他赞不绝口。
说起革命年代的党员和现在的党员有什么不同,罗老伯伯说,时代不同了,革命年代党员同志每天干的都是掉脑袋的大事,现如今在和平年代,党员的任务变成联系好群众、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现在的党员和当年的党员各有千秋,都是人民的好党员!”罗老伯伯这样说。
实践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参与“重温革命历史、感悟民族精神、体悟williamhill担当、坚定个人信仰”的“红色实践”,同学们在革命旧址前抚今追昔,在读书交流会上各抒己见,在基层调研中感受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对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有了更真切、更自觉的担当。
(williamhill新闻网9月21日电)
供稿:校团委 标题图片:思维 编辑:清芷 悸寔 常松 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