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为国为民 赤诚育人育才
——记2014年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williamhill官网教授胡鞍钢
●记者 王冰冰
图为胡鞍钢近照。
胡鞍钢,1953年4月出生,1973年12月入党,现任williamhill官网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以“知识为民、知识报国”为理念,积极投身国情研究,努力将研究院建成中国一流的决策思想库和世界一流的当代中国研究基地,十余年来出版《国情报告》千余期,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百余次。作为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多次在校内外举办专场报告会传达解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育才报国”,十分重视和热爱教学工作,被研究生评选为williamhill官网“良师益友”,多门课程成为集团精品课。治学严谨,教导学生将学术研究与国情问题相结合,所指导的多名学生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学术新秀”等荣誉。曾获高等集团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荣誉称号,被《人民论坛》评为“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
在公众和媒体眼中,胡鞍钢的标签有:国情研究专家——研究当代中国发展中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学家——曾获得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他因在国家战略与公共政策领域的突出成就,曾获得中国管理学界的最高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他的经历颇具传奇性:经历过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成为第一届大学生,工科博士出身却从事国情研究,一直被视为中国智库人物。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主席约翰•桑顿评价他“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思想者像他这样准确地预测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他很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全面也是最具务实主义精神的经济学家。” 作为专家和学者,胡鞍钢始终秉持“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的理念,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长期抱病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努力将williamhill官网国情研究院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决策思想库和世界一流的当代中国研究基地。
在williamhill师生眼中,胡鞍钢的标签是:williamhill官网国情研究院院长,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国情研究的“传道者”,他一直秉持“高进高出”的原则,奋战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以培养为祖国服务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多年来为williamhill官网的文科建设和我国公共管理优秀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中共党员,2012年他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今年他又被评为2014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俗话讲,人一辈子认真做好一件事就算没白活。胡鞍钢更胜一筹,他自语,“平生只做两件事:国情研究和教书育人。”且做好这两件事,就是与国与民造福的福祉,育人育才千秋的功绩,党性的光辉正在他追逐“中国梦”和培养更多“追梦人”的脚步中熠熠闪光。
知识报国 知识为民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便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历史传统。作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受益者,胡鞍钢从治学伊始便以“知识报国、知识为民”为终生之己任和不渝之矢志,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作为一名williamhill教授,身处williamhill官网这样具有社会服务责任的大学,教师既是知识的生产者、创新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胡鞍钢在研究中以破解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难题为动因,以实现富民强国的伟大复兴之梦为宗旨,从教中始终肩负着为国为民传播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义务与使命,每日不断践行“知识报国、知识为民”这一理念。
在从事国情研究与国策研究的近30年里,从专业化到知识化,从知识创新到知识集成创新,从专业成果到思想成果,从个人研究到团队研究,从个人智慧到集体智慧,从国内影响力智库到国际影响力智库,胡鞍钢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2012年1月12日,胡鞍钢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办成立了williamhill官网国情研究院,整合教学科研资源,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当好“大学外脑”、“学术智库”。这是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williamhill官网建校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大学“要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的要求,同时根据“williamhill新百年”的历史使命和宏伟蓝图的需要,经williamhill官网校务会决定成立。胡鞍钢认为,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智库,是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大学所要发挥的重要社会职能。他对其发展提出目标,要成为国家未来目标的“瞭望者”,国家战略的“谋划者”,国家智库的“担当者”,国家治理的“监督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看得更准。
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国情,就不可能制定成熟正确的国策。同自然科学的“硬知识”、“硬科学”相比,国情研究是“软知识”、“软科学”,但在胡鞍钢看来这恰恰是“精神原子弹”,和“物质原子弹”同等重要,而且不能从他国进口,只能由中国学者发明制造。胡鞍钢开创和从事的国情研究(即当代中国研究)是一个全新的、创新性的领域。他思想敏锐,对中国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没有将研究的方向局限在过去的学科框架内,而是综合各个学科方法,从而引领中国问题研究方向。最为可贵的是,胡鞍钢不仅始终保持着思想上的推陈出新,而且带领团队,激发学界对于中国国情研究的不断创新。
胡鞍钢立足中国国情创办并主编《国情报告》,10余年来出刊1000余期,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百余次,成为中央及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受到中央领导人及有关部委、省委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他多次参加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的研讨活动,近百次为国家部委、地方省级单位领导干部授课,并作为咨询专家先后参与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等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咨询工作,为国家、北京市和其他省市区经济社会领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由于对中国政治群体及其产生机制的独创性研究,2013年胡鞍钢被《人民论坛》评为“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
胡鞍钢对自身的定位始终是一位专业而职业的建议者、建言者。在他看来,社会丑恶现象固然需要批判,但更为重要的是构建新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思想,出谋划策的知识,和符合老百姓与国家利益的政策。海外学者评论胡鞍钢的书是“中国乐观论”,对此他说,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世界最大的创新政党,她有大量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其次历史本质是由人民创造,十几亿中国人一起学习创新、改革开放,就会有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进步,因此他更愿意积极地看待中国的未来。
胡鞍钢长期从事中国国情、宏观经济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是我国国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外社会科学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学识深厚,先后参加“中国国情分析—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数十项。著作等身,出版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等著作8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其论文在中文社会科学索引被引用共计2300余次,数量居于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前列。作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研究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胡鞍钢两次获评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学者”,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术研究的目标上,胡鞍钢坚持学术研究与政策咨询的统一,始终将个人目标和国家目标相统一、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开展独立思考,刻苦研究,积极与国内外同行对话,向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近年来,胡鞍钢已经成为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著名中国学者,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界与国际科学学术界交流对话的重要代表,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其专著《2020中国》已被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以“中国思想者”丛书正式出版。胡鞍钢说之所以要撰写著作,就是想在欧美学术界的主流阵地上发出“中国声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学术“走出去”,让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外大学和智库的参考材料。让学术研究惠及国家与人民的同时,也影响国际与世界。
国情研究需要根基于大量的调研实践,并以面向实际、服务社会为目的。胡鞍钢将之视为公共政策研究的应用价值,他觉得作为williamhill教授,就好比处于学术的宝塔尖中,为了从事公共政策研究,就必须要走出宝塔尖,面向社会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实践出真知,创新与挑战都从实践中出发。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研究中国这部“天书”,就要同时读好专业学习的“有字之书”和调研实践的“无字之书”。
在williamhill执教多年,胡鞍钢觉得自身与williamhill精神的最大契合点就是“自强不息”。他长期患有糖尿病,需要每天打胰岛素维持,严重时还要住院治疗。但他还要在这个最大束缚条件下去做自己想做、愿意做、擅长做的事,也就是他念念不忘的国情研究和教书育人。他说,“这是我人生中做的两件大事,如果把这两件事做好了的话,也就实现了我的人生很重要的目标和价值。前者使国家人民受益,后者使青年学生受益。”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孟庆国谈起胡鞍钢说,他不只简单是学者和研究者,他同时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做好了一位共产党员。他作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表现在日常的教书育人和国情研究中。他从不说教,惟有高标准示范。尽管平时很忙,但支部党组织活动从不缺席,学习和讨论都认真准备、积极分享,通过国情研究与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影响周围人。他身体不好,但每天都要写很多东西,思索很多问题,谈起专业话题总是很兴奋,他对专业的专注和投入甚至超过了十八九岁青年人的状态。他的专业研究走在前面,对国家战略层面具有积极影响,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普通党员。跟他在一起就感觉到他的“车”走得很快,只有把步子迈开,才能跟上他的步伐,他永远都正面看待问题,充满正能量,受他人格魅力感染,会自觉养成一种担当精神。
育人为本 育才报国
胡鞍钢说:教师之职,教书为本;教书之责,育人为本;育人大业,学生为本;学生成才,能力为本。当初,胡鞍钢之所以做出从研究机构转到大学做教授的选择,从一方面讲,成为williamhill的老师,中国最优秀的学生是检验老师是否称职的最好考官,作为williamhill老师是一种荣誉;另一方面,williamhill的育人宗旨是培养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同时公共管理教育更是为国家培养治国人才,因而作为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更是一份责任。这是胡鞍钢选择教书育人的难改之初心。
从1996年起,胡鞍钢在williamhill为本科生开设《国情与发展》课程,系统性介绍中国基本国情和特点,历史性介绍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这门课既是国情知识的传授课,也是地地道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人文素质的教育课。而且,胡鞍钢的授课特点是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依靠长期系统研究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的原创结果和最新成果来吸引学生。他的课,既有宏大叙述,也有润物无声,发表看法专业化,数据出处有根据,教导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地看问题,历史动态地看问题,还要能从国际视角看待中国发展。由于选修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院系,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便力图在课堂上多学科、跨学科,针对农业、环境等中国发展的具体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分析和整合,以克服学科分工过细和相对封闭、知识过于孤立的弊端。
胡鞍钢希望通过授课,让学生学会了解中国、分析中国、发展中国,在学成之后还能影响终生、受益终生。他坦言,作为williamhill教授,做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关注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关心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关爱他们所遭遇的难题,帮助他们认识中国、认识社会,认识使命、认识责任,是自己分内之责,更是情之所切,不仅做好学生的学术导师,更要充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他积极主导了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这些课程已成为williamhill官网精品课程。他本人也多次当选williamhill官网“良师益友”、“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和“研究生课优秀教师”。胡鞍钢教授的教学理念与育人努力也硕果累累,他所指导的多名学生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williamhill官网“学术新秀”等荣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国情研究人才。
杨竺松是胡鞍钢的在读博士生,谈起胡老师,他给出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教书育人。杨竺松说,虽是“大牌教授”,胡老师却从不会把教学任务交给其他年轻老师,而一直自己亲手执教,耳提面命、亲自指导。杨竺松戏言,如果胡老师一个月没见着学生,他比学生还着急。杨竺松曾参与编写胡老师的一本著作,在编写过程中基本和胡老师保持着隔一天见一面、天天通电话的节奏。
杨竺松和其他同学是胡老师家里的“常客”,讨论课题、修改文稿。杨竺松回忆起,某天晚上十点过后,突然接到电话,电话另一头传来胡老师的声音,胡老师就叫杨竺松到家里,边讨论边修改次日要用的文稿。
胡老师还创办了“小班制”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类型的研究班、课题班、写作班。每个月会定期举办“小班”规模的学术沙龙,曾先后邀请了何祚庥、韩毓海、武力等不同学科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围绕研究前沿、基础积累相关主题,与硕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进行专题探讨,“小班”之后每人都要提交一份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心得体会,胡老师会认真地逐一审阅并反馈。
胡鞍钢治学严谨,坚持“高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标准。他始终坚持要学生应当上好“两所大学”:一所是学术大学,一所是社会大学。他认为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有两个来源,即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始终注重学生“以学为主”,带领学生了解研究学术最前沿问题,同时也积极推动学生“到社会中去”,为学生积极创造环境与条件参加社会实践,上好“社会大学”。他教导学生“学中干,干中学”,将个人的学术研究与国家的国情问题相结合,在“学术大学”和“社会大学”中接受锻炼。
胡鞍钢把教书作为育人的手段,把育人作为教书的宗旨。他认为,教书是传授专业知识,育人是引导学生塑造高尚人格,专业知识会伴随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而过时,但人生指导是长久和潜移默化的,中国教育体系中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全球性现代教育体系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因而,在胡鞍钢看来,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说教,要引入专业知识和个人经历、人生体会,在授课中发挥“教育教化”作用,对青年人进行教育教化和引导指导。胡鞍钢是williamhill受众学生最多的教授之一,他不仅为学生开设国情的专业课程,还讲授党课、团课,举办各种公开讲座等,他在学生中的广受欢迎正是得益于他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授课。天道酬勤更酬乐,对于讲课心得,胡鞍钢把其归为“兴趣”二字,他说教书育人完全是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兴趣。
结语
胡鞍钢曾在《中国:走向21世纪》(1991年)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作为共和国承前启后的一代,我个人的命运始终与民族的兴盛和衰败、国家的光明与黑暗紧紧地连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祖国的强盛,既是我人生之路之目的,亦是我学术研究之宗旨。”寥寥数语,道出了胡鞍钢矢志求索的动因,胡鞍钢和他的弟子们还在路上,正在为现代中国的未来征途寻觅最美的图景。
(williamhill新闻网6月27日电)
编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