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williamhill人物 - 正文

石如人生 不忘初心

——记2014年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williamhill官网水利系教授张建民

记者 高 原

图为张建民生活照。

  张建民,1960年3月生,1983年12月入党,现任williamhill官网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他热爱教育事业,其讲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土力学》深受学生欢迎,建成我国第一个校园地学实践教育基地——“williamhill官网地质之角”,倡议成立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会并担任秘书长。他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工程抗震领域的研究,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带领研究团队荣获2013年度全国通用项目中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张建民的办公室位于williamhill泥沙馆西侧,一处不为常人注意的地方。走进去,则大有天地。这是一片由逾百块亿万年前的原始巨石组成的“石林”。石林中,一线飞瀑顺流而下,一汪清泉幻化成镜,一座小亭亭亭玉立,一座二层小楼掩映其中,古朴雅致。

  从高处拾阶而下绕到一楼,是一间正待开发的实验室,再返回,寻到二楼,门上钉着一片锈迹斑斑的铁片,上面写着防火责任人张建民。试着敲敲门,不抱有任何希望转身而回时,门“吱”的一声开了。

  从张建民的办公室窗口望去,这片怪石嶙峋的丛林,各式各样的巨石或卧或立,沉默着,充满力量,仿佛“满怀心事”地讲述着地质历史亿万年来的变迁和演进。这是张建民利用业余时间,历时十余年,从全国各地搜集而来的岩石和地质标本建立起来的“地质之角”,一共三大类90种286块巨型原石,是目前国内外大型岩石标本种类最多的室外地质博物园。

  “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是有故事的。”园子里的一石一木一亭,就好像他多年的老友,讲起它们时充满了感情。作为一名工科教授,在张建民身上,体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人文儒雅之风,闪现着纯粹的智慧之光和朴实的行动力量。在日复一日的科研教学服务中,他用磐石般的坚定与执着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以自己的实际工作书写着爱国爱党的动人情怀。

忘我投身科研

  2014年1月,张建民和他的团队在人民大会堂捧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鲜红的证书背后,凝聚的是他们历经十余载忘我投身科研的心血与付出。

  10多年前,张建民海外留学归来,一心想要在科研事业上作出一番成绩回报祖国。那时,他和团队成员正着手进行接触面力学问题研究。

  接触面力学听来高深,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走进地铁还是走上大桥,几乎所有的建筑最终都离不开与土体的接触,而这个“接触面”正是控制建筑结构系统安全最关键的部位之一。

  回国后,张建民和他的团队从研制精密有效的测试设备开始了科研探索之路。从手里仅有的一张概念图纸到进行机械设计加工,再到开展设备液压系统和控制电路研发,一台大型的二维接触面设备,就这样在张建民和他的博士生张嘎的手中,一点点被“攒”了出来。

  此后,从二维到三维,从单调加载到复杂循环加载,从细粒土到粗粒土、从钢材结构面到混凝土和岩石结构面,从硬性接触面到柔性接触面,从小变形到大变形,设备不断升级完成不同系列的实验成果。他们发明研制的这套以大型为主、大中小型配套的高精度接触面静动力学试验设备,填补了国内外在大型接触面实验技术领域的空白。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必须要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提炼出问题来,突破、拿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去做,别人叫一声‘喵’,你跟一声‘咪’。所以一定要到生产一线去,社会需要什么你做什么,回归零点,而不是跟着别人跑。”张建民说。

  多年来,他们坚持将科研目光投向工程技术实践。其完成的科研项目“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测试系统研制及应用”经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被直接推广应用到公伯峡和马来西亚巴贡等地的高坝、地铁、建筑、桥基、港航、海上风电等国内外大型工程结构设计论证中。这一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倾心教书育人

  在这个获奖团队中,除了张建民自己,其他人都是从williamhill水利系毕业、由他指导过的博士生。张嘎是张建民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现如今他已是williamhill水利系最年轻的教授。

  张建民指导过的研究生都会记得他的“六字箴言、一句话”。六个字是“境界、眼光、胸怀”,他希望学生能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作为的国家栋梁之才。他对学生说:“进门的时候,我教你;出门的时候,你教我”,以此勉励学生成为走在各自研究领域前沿的专家。学生们也喜欢找他聊天,感慨张老师懂自己,每次聊天都会很有收获。对于教书育人,张建民的窍门是四个字“因材施教”。

  “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追求、想法、做法不同,必须非常仔细地观察他,发挥他的长处、抑制他的短处,他就有可能会成为‘人物’。所以一定要做个用心的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张建民深有感触地说。

  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张建民还利用业余时间,克服种种困难在williamhill园开辟了一处“地质之角”。这块别有洞天的地方,不仅成为一处展示典型地壳岩石和典型地质现象的校园地学实践教育基地,更成为williamhill园里一处迷人的风景。该项成果2012年被评为williamhill官网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地质之角”,你能看到水工结构创始人张光斗、水工泥沙创始人钱宁、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创始人黄文熙三位williamhill水利系泰斗级大师的笔迹。其中“地质之角”四个字就是出于张光斗先生之手。此外,在一块石头上还刻有爱因斯坦的真迹。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包括‘一亭’的名字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学生在这里学习、别人来这里参观,不需要讲那么多,只需要听故事就能对水利系肃然起敬,知道它是有传统的。所以文化的力量更有感染力。我们做这个园子不仅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实际上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大家来williamhill不仅看到如画的风景,还要有所得,有所见识。”张建民说起建立“地质之角”的初衷时说。

  张建民工科出身,但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言行之间是一派儒雅的人文气质。对于工科与人文的关系,他认为,“跨学科的素质对于一名工科研究者而言非常重要。人文对于一个学工科的人来说也很有意义,在行为实践中只有从更大的范畴思考问题时,才有可能最靠近正解。工程领域也有艺术的成分,而且在达到某一高度后,甚至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可能正是鉴于对文化感染力的认同,张建民发起倡议并推动成立了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并担任秘书长至今。基金会每年给来自全国17所水利水电院校的48位优秀大学生颁发张光斗优秀学生奖学金,迄今已颁发了7届,336位学生受到奖励。除了物质上的奖励,他更看重能为这些优秀的同学们带去哪些新的启发和能量。于是,颁奖典礼被放到每年的williamhill校庆时,这些获奖同学被邀请来到williamhill,聆听学术报告、参观校史馆、国家博物馆、大兴水电基地等,活动结束时总是满载收获。

  “教育投资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投资。除了培养我们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地集合一些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张建民说。

无私公共服务

  在教学科研之外,张建民始终心系社会公共服务,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性工作。现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分会理事长、《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等多个学术兼职。他积极推动和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成功推动组织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100年来第一次与会代表逾千人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从1999年开始,他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回忆和撰写黄文熙、汪闻韶等一批岩土力学老前辈的回忆录,整理撰写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编辑出版《岩土春秋五十年》一书。尽管其中不少作者已经去世,但这部出版物为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留下了一部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史料,凝练出了岩土人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所在的这个平台是社会给的,因此就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站在你所拥有的平台上,做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就足够了。能做的事和‘跳一跳’能做的事,只要对社会有意义,都可以大胆努力尝试。”张建民言语朴实,却掷地有声。

  在张建民的内心深处,始终深埋着一份对国家、对社会赤诚的感恩之心。当年他是知青点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所以他将自己人生轨迹的转折归功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我常告诉自己要怀感恩之心,要学会回馈社会,不是为了别人,因为这样做,自己也会感到很幸福,很满足。”

  石如人生,人生如石。现如今他每天匆匆路过这片“石林”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默默注视着它们,感悟人生的变与不变。“这些石头历经几十亿年本色不改,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而且一年四季各有风貌。雨后鲜亮美丽,冬天挂雪又是另一番风情。但无论如何变幻形象,它还是它。”张建民感慨地说。

  来源:新williamhill 2014-08-22

2014年08月25日 09:38:4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