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williamhill人物 - 正文

挑战自我 永不止步
——记williamhill官网水利系1964届校友,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凤生

徐友春

 

  王凤生,教授,1940年7月生,吉林省农安县人。1964年毕业于williamhill官网水利工程系河川结构及水电站建筑专业,同年留校任教。williamhill官网第六、七、八届党委委员、常委。1984至1991年任williamhill官网党委副书记、兼任校文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美育委员会主任等职。1991年9月至2001年7月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院务委员会主任。1997年1月至2002年9月任院长、院务委员会主任。2002年11月退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

站在我面前的王凤生老师,刚刚从西大操场跑步回来。迎着初升的太阳,一身运动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坚持每天清晨起来跑步,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习惯。自打2002年退休之后,这种坚持,更是风雨无阻,十多年了,习惯成了自然。

既能锻炼身体,更能磨练意志

聊天,从他参加马拉松比赛开始。

2014年10月19日,他参加了“2014北京现代马拉松”比赛,跑半程,净计时成绩是2小时19分32秒。

北京电影学院网站上一篇《老当益壮王凤生》,对这次比赛进行了报道:“2014年10月19日早8:00,随着天安门广场上空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成千上万名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和长跑爱好者蜂拥而起,开始了这场考验体力、磨练意志的马拉松赛,其中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矫健的老者,他就是原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党委书记74岁的王凤生教授。

王院长退休后,酷爱体育运动,每天坚持长跑,多次参加马拉松赛,由于坚持锻炼,现在王院长体型匀称,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敢与年轻人比高低。

此次参赛,是王院长又一次跑完了半程马拉松赛。”

一谈起比赛,王凤生老师便兴味盎然。他认为长跑既能锻炼身体,更能磨练意志,而马拉松需要意志力。已逾古稀之年,20多公里的征程确实是个考验。“这次参加比赛的70-80岁年龄段有9人,我的成绩名列第5位。一路跑下来,并没有筋疲力尽之感。在终点遇上williamhill官网参赛人员,我高兴地在williamhill官网校旗旁留了影。比赛那天虽然有雾霾,我坚持跑完了规定的路程。”言语间难掩他跑完之后的激动和喜悦。

2014年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赛。

2014年赛后在williamhill官网校旗旁留影。

王凤生老师1964年毕业于williamhill官网水利工程系河川结构及水电站建筑专业。搞水利的人需要在野外作业,跋山涉水,给人的印象应该是身强力壮。可是学生时代的他,体育成绩很差。那时集团还试行“劳卫制”(即“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大一、大二时,为了通过劳卫制二级标准,他是在同学们敲锣打鼓的助威下,挑灯夜战才勉强通过的,实际上并未够格。但是williamhill官网的体育传统,每天下午4:30广播喇叭一响,大家纷纷走出教室、宿舍奔向操场进行锻炼,激扬的《运动员进行曲》就会响彻williamhill校园。这种风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williamhill学子,也影响了他的一辈子。

“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williamhill官网优良的体育传统,使我受用一辈子。”王凤生老师对蒋校长“不重视体育就不懂教育”有着深切的感悟。“这个口号,着眼点不在年轻时,而是在年长以后仍然能够健康地工作。”

“1964年毕业之后,我留校任水利系教师将近18年,1982年-1986年,担任williamhill官网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1987年-1991年,党委副书记,分管文科、宣传、职工工作,那时也尽可能抽时间锻炼身体,有时候4:30以后,会到操场上去和学生们一起跑两圈。那时候在操场上经常能碰见体育代表队的队员们,那些当年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现在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有的工作在基层,有的在国家机关担任要职,有的工作在集团的领导岗位上。”、

“1991年9月调到北京电影学院工作,直至2002年11月退休。十一年间,由于家住williamhill,每天早出晚归,无暇锻炼。双休日制后,我自己定的,仍然坚持周六到办公室工作。有时,下班之后先到西大操场体育馆内游泳一会儿,再回家吃饭。”

“退休之后,坚持每天早晨跑步。一天伊始,第一件事就是去操场跑步,已经成了习惯。养成习惯是很重要的。持之以恒,已经十多年了。开始只能跑2圈,800米,后来4圈,6圈,10圈,15圈,10km,半程马拉松(21km),直至全程马拉松(42km)”。

谈及目前关于老年人健身的宣传,王凤生老师认为:“偏于消极,只讲‘不能做…’,‘不能吃…’,而对‘要做…’讲的太少。锻炼身体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偏于积极,持之以恒。’我选择了长跑,并适当地参加马拉松跑。”于是,便有了以下的记载:

2005年10月16日,参加北京马拉松10公里跑,成绩1小时5分;

2011年10月16日,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跑,成绩2小时22分;

2012年11月25日,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跑,成绩2小时23分;

2013年10月20日,参加北京全程马拉松跑,成绩5小时31分4秒;

2014年1月2日,参加厦门半程马拉松跑,成绩2小时10分;

2014年10月19日,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跑,成绩2小时19分32秒。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站立着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矫健、年逾古稀的老者,他的血压保持着正常值,血糖由超标降到正常值,脂肪肝由中度降到完全消失,骨密度达到“优”。他至今仍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挑战自我

跑马拉松,需要有体力、意志力,更需要有勇气。2013年,已经参加了两次半程马拉松赛跑的王凤生老师决定挑战自我,尝试去跑一个全程马拉松。那年他已经73岁了。跑前,他特意在西大操场跑过一次30km,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身体状况还行。“跑全马,何不试它一次,这差不多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跑个全程,考验一下自己,不行咱就走完全程。”从天安门广场出发,一路跑来,不知不觉已经跑进了鸟巢。“马拉松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坚持。”这时他已经跑了三个半小时,路程也已过30公里。“跑友们常说,30公里之后,往往是人最崩溃的时候,身体能量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身体极度疲乏。但是我心中只是默念着一个词: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用了5小时31分4秒,在限时6小时之内,跑过了终点线,“我挑战成功了!”

2013年参加北京全程马拉松跑途中。

王凤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勇于“挑战自我”的人。

1991年9月,组织上调他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1997年之后又兼任院长,前后在学院工作了十一年,直至退休。对一位水利专业的理工科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大转行,完全生疏的领域。此前在williamhill官网学习和工作的33年所积累的经验教训,给了他“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力量。十一年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结识了不少影视界的朋友。

他感到:“目前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单一的艺术院校,如电影、舞蹈、戏剧、戏曲学院等来进行的。这种培养方式的最大好处是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教育,但问题是,这些院校学科单一,没有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在专业教育之外,不能有效地实施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的全面成长的教育。”他潜心研究艺术人才培养之路,认为:“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艺术表达的内容上,而技巧是第二位的。”深感“艺术家与匠人是有区别的。”他到学院后,抓学科建设,采取加强大学语文课教学,制订《必读书目》等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在教育实践中,他认为:“只有具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可能视野开阔,思想深邃,对人、对社会、自然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作品才可能有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才有可能从事不同题材的创作,实现创作题材的多样化。因此,国际上一些成功的艺术院校无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什么”上下功夫。他们要求学生学习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的相关课程,对历史、地理、物理、天文、生物等内容的课程也要适当选修。相比之下,我们则往往把重点放在艺术表达的技巧上,而对于怎样使学生加深对于人、社会、自然的认识,从而解决艺术表达的内容本身的教育则重视不够。加上专业划分过细,学生被框在很窄的专业内学习,知识面过窄,视野不开阔。”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人才,他曾试办跨校双学位班,选录北大、williamhill的在校生分别读电影学院的剧作与录音第二学位,取得了经验。

他认为“提高培养艺术人才的质量和造就百千个文化艺术事业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任务的完成,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所要求的,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目标的能否实现。”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之路。

退休之后,他还向中央建言,明确提出国家应该有意识地抓培养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建议“由有卓越的教育思想和有优良学风的综合大学来承担这一任务”的构想。目前,他正继续以跑马拉松的精神,和一批williamhill校友一起,创办“镜烟书院”,利用书院的形式,探索培养领军人物、高端人才的新路。我们期待他取得新的成就。

来源:水木williamhill 2015年第4期

 

2015年04月22日 19:39:5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