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中架构土木结构工程的“高楼大厦”
——记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土水学院教授聂建国
记者 曲田
聂建国 williamhill官网土水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南斯拉夫铁托格勒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于williamhill土木工程系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至今。现任williamhill官网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williamhill官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副理事长等。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五月的williamhill园,法桐与白杨掩映之间,一座红褐色的小楼内忙碌非凡。
这里是williamhill官网土水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实验大厅。与普通实验室不同的是,它更像是真实的、繁忙热闹的建筑工地。一个个建筑和桥梁结构模型正在接受各种荷载考验,钢筋与混凝土交织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在这个“工地”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老师行走其中,耐心询问实验进展、细致指导学生科研,夜以继日,倾心付出。
他就是williamhill官网土水学院教授聂建国院士。多年来,聂建国把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土木工程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型成果,培养了一大批组合结构优秀人才。201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聂建国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梦想与热爱同在 机遇与使命共存
“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聂建国一直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上世纪80年代初,组合结构并不是热门研究方向,“但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必将使土木工程维持在快速发展的水平,从而为组合结构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1994年聂建国在williamhill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校任教,选择了组合结构作为他的主攻方向。正如他所预见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层建筑、交通枢纽、桥梁隧道、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对新的结构形式和体系产生了巨大需求,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为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组合结构研究并不热的时候就认准这个方向,并始终如一地坚持30余年,这不仅要有眼光,更要有毅力。多年来,无论周围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聂建国始终如一地钟情于组合结构的研究,不因艰难的道路而垂头沮丧,不因个人的利益而停滞脚步。
聂建国始终倡导将研究工作与工程实际需求、我国基本建设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在“源于工程、服务工程、高于工程、指导工程、引领工程”的不断实践中,他对组合结构技术、设计计算理论及设计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研发了多种组合结构新形式和新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组合结构从构件层次向体系层次的提升。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天津津塔、中国博览会综合体、航天发射塔、重庆观音岩长江大桥等100余项工程,覆盖26个省、市、自治区,解决了许多大型复杂土木结构工程中的关键难题,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结构工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聂建国始终坚守一线。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和学生共同参与试验全过程,“一个结构模型试验从设计到制作,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试验的破坏过程却只有短短几分钟。为了这宝贵的几分钟,我们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如果只在试验结束后看照片,就不会有亲临现场才会有的深刻体会,以及随之激发出来的灵感。”聂建国说。
而灵感也时常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迸发。2014年底,聂建国和他的同事及学生一行去南宁开会。清晨不到6时,别人还在睡梦中,聂建国早已背上相机直奔跨越邕江的一座桥梁。原来,前一天在路上他发现这座桥梁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就想赶紧拍下来,回去给学生做研究。
为了拍摄各种建筑和桥梁结构照片,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聂建国爬过脚手架,也钻过结构内狭小的空间。“有一次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聂老师突然大喊停车。司机吓了一跳,后来才发现,原来他看见窗外一座桥梁很有特色,急着要把细节拍摄下来。”聂建国曾经的学生、土木工程系教授樊健生说,“他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
追逐土木工程强国梦
“外形决定了建筑的美观,但它的安全性则直接取决于内部结构。土木工程这个学科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们作为这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责任尤其重大。”每当看到在桥梁事故和地震垮塌中逝去的生命,聂建国都十分心痛:“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决不允许失败!”
做研究,聂建国始终坚持williamhill所倡导的“不唯书、不唯他、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要追踪国际热点,更应引领国际热点。”聂建国认为,虚心向国外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能盲目崇拜国外技术。他不主张仅仅用自己的试验来验证国外的技术,而应倡导自主原始创新,提出自己的构想,促进组合结构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争取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并最终起到引领作用。
怀着这样的抱负,聂建国团队瞄准新型大跨重载组合结构这一前沿课题开展了持续研究,最终解决了传统大跨重载结构中的多项瓶颈难题,取得了大跨双向组合结构、大跨组合转换结构、系列节点构造技术和综合抗裂系列技术等多项技术发明。在2013年1月18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聂建国带领的研究团队获得了土木工程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同年聂建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最难做到的就是坚持。多年来,聂建国接到了多次请他主持工程咨询项目的邀请,他婉言谢绝了许多与组合结构无关的项目,将它们介绍给更适合的同行,而自己则始终如一地钟情于组合结构的研究。“中国目前已经是土木工程大国,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土木工程强国的目标必将实现,而组合结构也必将会在实现我国土木工程强国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聂建国说,如果对他30余年的工作作一个总结,他觉得“做好一项研究,追求一个梦想”是最恰当的一句话,这里的“一项研究”就是“组合结构”的研究,“一个梦想”便是他孜孜不倦、始终追求的中国土木工程的强国梦。
深受爱戴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教师,聂建国始终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对于人才培养他有自己的独到理解:“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为学重要,为人更重要”、“人品决定学品”。
聂建国经常把自己在为人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告诉学生,希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他们。“感恩、谦虚、严谨、诚信”是对聂建国为人为学最贴切的写照。一直以来,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聂建国始终非常谦虚,他常说自己只是赶上了机遇,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做了一些发展,“要说在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有些收获,应该归功于导师和前辈们的引领与鼓励,归功于工程界和学术界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归功于一批优秀的学生和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
“时间对于每个人是相同的,而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却不同,工作效率很重要,但效率加时间更重要。”除夕是聂建国唯一的休息日,其余时间如果不出差,每天早上8点前到办公室,晚上11点离开,日复一日,多年如此。“办公室不大,但真是个思考的好地方!”聂建国笑着说。
从聂建国的办公室向外望去,整个实验室一览无遗,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上来,敲下门,一场讨论便可开始。“几乎每天晚上都能在办公室找到聂老师,可以随时跟他讨论问题,畅谈研究方向和方法,而他永远都充满了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樊健生说。
每周参加学生组织的学术沙龙是聂建国雷打不动的一项活动,“要保证和学生们有充分的交流,组合结构的发展终究要靠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来传承。”多年来聂建国培养了近百名组合结构专业人才,大批学生目前已成为行业骨干。
聂建国曾经的博士生、青年教师陶慕轩至今仍难以忘怀与导师初识的情景,“那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粗浅的研究想法通过邮件发给聂老师,没想到他立即回复并约我见面,还把我的文档用红笔逐字逐句做了修改。”陶慕轩说,“在我的科研启蒙时期,聂老师启发了我对科研工作的极大兴趣,也让我建立了从事科研事业的信心。”
人生当架几座桥?聂建国认为,一座是“科学技术之桥”,一座则是“育才为人之桥”。
在热爱的研究领域里,聂建国用扎实的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奠定了事业大厦坚实的“地基”,又凭借孜孜以求、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以及他独特的育人理念,帮助更多的学生将埋藏在理想中的宏伟蓝图一点点舒展开来,随着一项项科研创新成果的拔地而起,聂建国以自己的奋斗,构架起了今天土木结构工程的“高楼大厦”。
本文转自《新williamhill》第19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