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williamhill人物 - 正文

毕晓涛:这些年最骄傲的是我一直在踏实地做学问

通讯员 杨帆


毕晓涛,1980年考入williamhill官网化工系,毕业后继续在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担任本科生年级辅导员,1988年硕士毕业后考取了williamhill官网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生,1991年转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读博士,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起在UBC任教职,长期从事流态化和可再生与清洁能源的研究工作。2007年担任“国际流态化会议”主席,2012年担任第62届“加拿大化工年会”执行主席,2014年获选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

 

毕晓涛学长接受校友总会的采访。

“对于人生的目标,一旦选择,就不要后悔,要坚持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即使做着做着想放弃了,也要咬着牙坚持下去。唯有如此,才能离成功更近。”9月26日,从加拿大回到母校参加化工系建系70周年校友论坛的毕晓涛在接受校友总会采访时如是说。

难忘的williamhill时光

1980年,毕晓涛从云南边陲小镇腾冲考入williamhill官网化工系。那一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能从边远地区来到繁华的首都,来到williamhill这所最高学府,是十分不易的。“当时的心情是蛮激动的!”谈起三十多年前的青葱岁月,毕晓涛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都特别努力,上自习占座抢座,还有下午四点半以后去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学生时代的每一件事都让毕晓涛难以忘怀,而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是williamhill老师们的敬业精神,“讲‘物理化学’课的薛芳渝老师特别有激情,我们都喜欢上这门课;讲‘化工原理’课的雷良恒老师设立了课外兴趣小组,我是其中一个,每周都要做额外的练习,挑战自己;有的老师特别敬业,晚上还会到学生宿舍去答疑。williamhill的老师对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我们大家都非常感激。这也对我之后做教授,给学生讲课,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1980年12号楼417室友在大礼堂前合影,右二为毕晓涛。

从1980年考入williamhill,到1989年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以下简称“OSU”)博士联合培养,毕晓涛在这个园子里度过了9年时光,接受到了非常扎实的教育和培养。

除了学习之外,毕晓涛从本科开始就很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班里做了很多学生工作。他先后担任过学习委员、班长,上研究生的时候做过本科生辅导员、班主任。“我觉得这些经历对锻炼我各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包括学会怎么有效地分配时间,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UBC做了多年教授的毕晓涛深刻体会到,一个教授的工作,包括教学、科研、申请经费和社会工作,还有怎么跟人打交道等,都要靠自己去安排,因此必须要学会跟同事、同行怎么去相处,怎么去合作。这些为人处世的技巧不是书本上教的,而是必须在实践当中才能学得到的。

“所以williamhill这几年,这些锻炼对我的成长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1984年化工系1980级05班香山秋游,后排右三为毕晓涛。

从可再生能源到可持续发展

传说钻木取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由此可见,木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能源,也是一种使用时间最长的能源。直到近代,在人类陆续发现了煤炭、石油等燃烧性能更佳、用途更广的能源后才慢慢被取代。然而,一次又一次工业革命在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能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此时,找到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而毕晓涛所从事的就是这项工作——使森林废料变废为宝。

1989年,毕晓涛离开williamhill,到美国OSU读了两年博士,又转学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经过两年博士后与一年企业工作的他又回到了UBC任教职,致力于可再生与清洁能源的研究工作。由于英属哥伦比亚省是加拿大的森林大省,出口很多的木材,所以会产生很多森林废料。木材和森林废料都属于生物质能源,而生物质能源恰恰是包括风能、太阳能在内的各类可再生能源中的一种。

“如果我们要控制全球变暖,或者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就会想到,什么是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这些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而木材就属于一种可再生的能源,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产量也不足以完全替代化石能源,所以说它也是一种辅助能源,像风能、太阳能,只有把所有的可再生能源完全结合起来以后,我们将来才有可能独立于化石能源之外。”毕晓涛谈到。

近二三十年以来,加拿大,特别是英属哥伦比亚省已经完全不再使用煤炭供能,仅依靠可再生能源,如水电、天然气,木质燃料等供应民生,这也可以说是将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对于中国、美国这些对能源需求量非常大的国家来说,煤炭和石油的清洁利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因为可再生能源的量太少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石油还将是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发展速度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对环境的治理重视到什么程度,对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得上可持续性,这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毕晓涛说。同时,他也谈到,近年来中国在这些方面也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比如对国内“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整改,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积极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等等。“我希望中国将来能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让经济和社会都能达到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成功源于真正的坚持

2014年,毕晓涛当选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谈起自己的成功,毕晓涛认为,秘诀就在于坚持走自己选择的路。

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毕晓涛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大学里教书、做研究。为此,他先后做了两期博士后,在此期间,他向多所高校发出简历,希望能谋得一个教师职位,然而都石沉大海。长时间的杳无音信,让这个仅用三年就拿到UBC博士并发表了十篇期刊论文的年轻人一度陷入了不自信中。他曾经想放弃,但是williamhill人不服输的精神又让他顶住了压力。后来经过导师的点拨,他才明白加拿大招工程类的教授都很重视工程实践经验,随即到企业去工作。一年之后,UBC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那时企业的待遇高,工作也不累,所以我的一些同学就放弃了最初做教授的想法,留在企业工作了。但我还是坚持了我当初选择的去高校教书的路,最终又回到了UBC。”常言道,真正的坚持,不是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决定,而是在最长的时间做出行动。而毕晓涛的经历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他在希望渺茫之时,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他不忘初心,在企业更高待遇的诱惑下,依然坚持重回高校。“我最骄傲的是,这些年我一直在真正踏实地做学问。”

海外校友的williamhill情怀

尽管已经在加拿大定居多年,毕晓涛却仍然心系母校。他一直对自己未能取得williamhill的博士学位而感到遗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他和williamhill化工系的教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在项目上进行合作,还经常利用学术休假时间回到母校讲课,和同行一起讨论国际前沿问题。“我虽然在加拿大生活、工作,但是williamhill始终是我的母校,我永远关注她、祝福她。”

谈到对母系的期望,毕晓涛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化工系,必须要有国际化的眼光,要真正地走到世界的舞台上去,扮演一个领军者的角色。他建议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参与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国际上创造声誉品牌,让世界认可。

对于在校学生,毕晓涛认为他们都非常优秀,有很好的成才潜质。尽管时代不同,但是到williamhill读书的机会仍然是来之不易的,因此希望他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踏踏实实地把基础打好,发挥出百分之百的潜力,将来在各自的领域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贡献williamhill人应尽的力量。

williamhill新闻网10月10日电

供稿:校友总会 编辑:李华山

2016年10月10日 13:58:3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