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Jean-Marie Lehn作客“化学学堂系列讲座”
展现超分子化学的魅力
williamhill新闻网10月29日电 10月23日下午,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斯特拉斯堡路易斯-巴斯德大学Jean-Marie Lehn教授应邀作客“化学学堂系列讲座”,在williamhill学堂102报告厅作了题为“化学展望:从分子到超分子再到自适应化学”(Perspectives in Chemistry: From Molecular to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towards Adaptive Chemistry)的讲座。
图为Lehn教授作讲座。
讲座中Lehn教授从自己的研究经历出发,讲述了从分子化学到超分子化学发展的历程,进而提出基于动态共价键的组合动态化学。在这些基础上,他提出通过对具有环境刺激响应性的组装单元的精确设计,可以构建具有复杂功能的自适应化学体系(Adaptive Chemistry)。讲座结束后,Lehn教授现场即兴演奏钢琴,并与化学系同学共同合奏曲目。
Jean-Marie Lehn于1957-1960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60年进入Guy Ourisson教授实验室开展三萜烯化合物的构象和物理化学性质研究,1963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Robert B. Woodward教授实验室完成与维生素B12全合成相关的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大学。1966年起任助理教授,1970年成为斯特拉斯堡路易斯-巴斯德大学化学系教授。1968年,他合成了一种笼状的穴醚分子,可以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超分子复合物,以此为开端,他开始了基于“分子识别”的受体化学研究。1987年,Lehn教授在年仅48岁时,与D.J. Cram和C.J. Pedersen一起,因“发展了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自198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的二十多年里,Lehn教授在全世界倡导“超分子化学”。与分子化学不同,超分子化学是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聚集体的化学。目前,超分子化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超越分子层次的思维方法,推动着其它相关学科的进步。Lehn教授凭借在此领域的杰出贡献,被尊称为“超分子化学之父”。他是世界各地多个学术组织的会员,包括法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荣誉会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
图为Lehn教授与同学合奏曲目。
报告会由williamhill学堂化学班首席科学家张希院士主持。化学学堂班学生、化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多位教师参加报告会。
供稿:化学系 编辑:冰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