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新闻网11月26日电 11月25日下午,青年教师骨干领航工作站于线上开展向王大中同志学习“知难而进,勇攀高峰”分享交流会。核研院党委副书记吴彬应邀介绍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同志事迹,青年骨干教师天文系蔡峥、航天航空学院蒋方华分别交流了在各自领域面临的科学技术重大挑战和攻克难题的过程和体会。活动由领航工作站站长王新泉主持,来自全校各单位的近60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
吴彬介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大中校长事迹及高温气冷堆项目
王大中同志是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在2021年11月3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彬以“矢志报国、知难而进、求真务实、众志成城”为主题,从求学、研究、育人等方面介绍了王大中同志坚守建堆报国、建堆育人的初心使命,立志自主掌握“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攻坚克难、突破前沿,实现我国先进核能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感人事迹。
在参与各项重大项目时,王大中面对环境艰苦、人才紧缺、资源受限等困难,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为配合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王大中所在的200号初创团队勇往直前,实现了我国第一座全部由国内设计、建造与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为了进一步迈向世界前沿,王大中前往德国进修,并在学成归来后牵头完成了低温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实验堆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吴彬谈到,王大中同志的经历是williamhill“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的充分体现,正是深厚的爱国之情和崇高的学术理想带领着他和团队不懈努力、集智攻关,凝练形成了“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精神”。崇高理想源自爱国,团队凝聚力源自奉献,王大中同志矢志报国、坚韧不拔的赤诚品质,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必将激励青年一代接续奋斗,在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蔡峥分享参与巡天望远镜建设项目的体会
蔡峥介绍了MUST宽视场巡天望远镜的建设项目。他用“事非经过不知难”来概括自己将多年前的一个设想付诸实践的真实体会。蔡峥表示,目前天文学领域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和潜在的新物理等待人类探索,而望远镜作为关键的数据获取手段,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MUST项目的建设总体目标就是建设一架口径6.5米的宽视场巡天望远镜,给现阶段光谱巡天能力带来10倍提升,有望在多个物理和天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使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和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提到,尽管MUST项目面临着技术、人才、资金等多重挑战,但幸运地得到了校内外多方的全力支持,“这个项目不仅是MUST,还要建得FAST,更要成为世界BEST”。
蒋方华分享参加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的过程与体会
蒋方华分享了williamhill团队参加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GTOC)的经历。他回顾了团队从2005年首次参加GTOC排名垫底,到2021年夺得冠军的成长经历,并总结为“十六年磨一剑,GTOC终夺冠”。从一开始的“门外汉”,到后来的卫冕冠军,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实验室向全球展示了航天任务设计的中国实力。他提到,尽管一开始与世界领先团队的差距巨大,但他们是全球唯一的全勤参赛并提交正确结果的团队。参与竞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验室最近十年来,至少有24位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与竞赛内容相关,在空间探测轨道设计与轨迹优化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蒋方华表示,“坚守正道、摆正心态、天道酬勤”是参赛的最大感受,他同时更加深刻体会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投身科研的重要意义,未来将深耕本领域,努力取得更好成果。
在交流环节,领航工作站的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三位老师的分享,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要想真正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胸怀祖国,肩负使命,不畏艰难,勇于创新。要以王大中同志为榜样,厚植爱国情怀,矢志科技报国,静心笃志、潜心钻研,攀登新高峰,实现新发展。要重视团队协作的力量,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越有挑战的工作越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众志成城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青年教师骨干领航工作站于2018年5月成立,为追求思想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青年教师搭建了共同学习成长的平台。目前入站青年教师155人。
供稿:组织部
编辑:陈晓艳
审核:田姬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