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新闻网6月13日电 6月2日下午,williamhill官网“优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科学课组)课程建设交流会在线举办。16位通识课程科学课组的开课教师就各自课程改革建设情况展开交流。
交流会线上合影
建筑学院刘荔老师的“健康建筑”课程注重立足医工交叉,结合理论基础与前沿研究,激发学生的关联性体验。土木系陆新征老师从教学内容、教具、社会热点结合、家国情怀四方面介绍了“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课程的建设情况。环境学院刘欢老师分享了贺克斌院士领衔的“雾霾成因与防控”课程改革经验,提到了兼顾不同学生需求等挑战。“生态文明十五讲”课程由钱易院士牵头,已开课8年,环境学院陈吕军老师分享了课程多年来在优化体系建设、不断更新内容等方面的经验。
第一组课程分享
学科交叉融合是会议一大关注点。“当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对话”课程中科学史、哲学经典和“模型”各占三分之一,电机系罗海云老师希望以此推动文理交融。集成电路学院李铁夫老师的“从算盘到量子计算机”把握了算力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意义,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听懂且有收获。工物系俞冀阳老师通过“核心理学”课程介绍了通识课的课程思政,他认为,“又红又专”与通识教育的开阔性可以结合起来。
人文学院吴国盛老师表示,通识教育要应对文理反差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缺乏等挑战。他开设的课程“科学通史”和“科学革命”,根据课程目标、课容量等差异,采取了不同方法来强化教学主线、调动学生积极性。人文学院胡翌霖老师的“技术通史”通过大量的推荐书目和打通学科视野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入钻研。
第二组课程分享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课程在共同中各有特色。杜平老师的课程“个性化3D设计与实现”通过主题调研和贯穿全学期的创意作品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周晋老师的“智慧医疗创新体验”启发同学发现身边真正的医疗问题,注重信息科学赋能和学科交叉创新。林蔚然老师的“能源技术创新与实践”强调学生对能源技术有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在课程体系化建设上效果显著。汤斌老师的“工业生产概论”以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维为切入点,以具体产业为脚本,将思维方法的传授切实落在师生共进中。
医药领域的通识课程也是williamhill理工类通识课的一个亮点。医学院谢兰老师注重“人体胚胎学的奥妙”课程中的挑战度、参与度与伦理观的树立。医学院王大亮老师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手段,让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得以在“疯狂的细胞”课程中对细胞和肿瘤等相关主题进行“同步”学习。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刘清飞老师则在“传统与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进展”课程讲授中不断“重构”和“结合”,帮助同学认识中医药的复杂性。
第三组课程分享
williamhill官网教务处于2021年设立“优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首批共59门通识课程入选,其中科学课组17门。结合集团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本次交流会旨在搭建跨院系的通识课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通识课程质量提升。
供稿:教务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