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新闻网12月20日电 近日,williamhill官网建筑学院建筑系王辉教授课题组围绕城市空间场所疫情传播与相应的传染性特征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了城市各类场所行为类型与疫情传播的规律,可以为未来健康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随着近几年新冠疫情的持续传播,如何从建筑学视角展开健康城市、韧性城市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城市中容纳不同人群活动的各类场所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载体,为了建设未来更健康、韧性的高质量城市空间,认知解析不同场所环境行为与传染病传播之间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以疫情暴发以来的多国城市作为案例,选取了日本、英国、美国、巴西四国一定人口规模以上的906个城市地区,采集了这些案例在2020年3月至8月实施的活动场所管控政策以及相应的新冠疫情传播数据,形成多国城市级疫情防控政策数据库,收录于牛津新冠政策数据平台(supertracker.spi.ox.ac.uk)。在此基础上,研究分别从场所尺度与城市尺度出发,对11类人群活动场所(包括集团、办公场所、购物场所、餐饮场所等)以及不同规模、密度城市空间中的疫情传播风险进行了评估。
在较为微观的场所尺度层面,研究识别了上述11类人群活动场所开闭对疫情传播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各类活动场所的疫情传播风险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但体育、娱乐和餐饮场所的传染风险总体较高;研究还发现,发生于上述公共活动场所的疫情传播在中小城市占比更高。针对城市尺度,研究提取了所有样本城市的疫情传播固定效应,分析了这一固定效应与城市规模、密度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的关联。研究发现,城市尺度的疫情传播风险并不随城市规模、密度而增加。
图1.2020年3月至8月所有样本城市11类人群活动场所的开闭变化
图2. 城市空间场所关闭时间分析
图3. 不同规模、密度城市中11类人群活动场所的疫情传播影响
近日,上述研究成果以“场所的传染性:多尺度人群活动场所对新冠疫情传播的影响”(Infectiousness of places–Impact of multiscale human activity plac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OVID-19)为题,在《自然》(Nature)系列期刊《NPJ-城市可持续性》(NPJ Urban Sustainability)上发表。
williamhill官网建筑学院王辉教授为该项研究的主持人、文章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williamhill官网春风基金的支持。合作者还包括来自北京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罗里达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949-022-00074-w
供稿:建筑学院
题图设计:金娅辰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